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心、性情。《西遊記》第二三回:「那獃子雖是心性愚頑,卻只是一味懞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還看當日薩之念,救他隨我們去罷。」《紅樓夢》第四九回:「鳳姐冷眼敁敠岫烟的心性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樣,卻是個溫厚可疼的人。」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註2. 施翠峰、施慧美,《臺灣民間藝術》,(臺北市:五南,2012二版),頁176~182。註3. 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臺北市:雄獅,1996十版),頁91~98。
彌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薩的名稱之一。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根據佛經的說法,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薩不同。也譯作「慈氏」。
禪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靜慮或思惟修。梵語dhyāna的音譯。指修行者高度集中精神,緣一對象或主題作思惟而達到定,這個過程稱為「禪那」。禪那按修習層次共分成四種,稱為「四禪」或「四靜慮」。在中國,禪那通常和定沒什麼區別,合為「禪定」一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須提言:『般若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密、檀那波羅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五下.滇遊日記三》:「師獨留正殿,無具無龕,澈夜禪那不休。」
佛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陀或薩的教法。《西遊記》第一二回:「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明.張自烈《正字通.人部》:「世傳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入中國,非也。」
護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家指護持佛法的人。[例]不動明王薩是佛學密宗的護法。
書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雁在空中成列飛翔,行列如字,稱為「書空」。宋.趙師俠〈薩鬘.西風又老瀟湘樹〉詞:「殘角起江城,書空征雁橫。」
伏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俯伏而希望。為表示希望的敬辭。《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再得相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齣:「伏望明白宣示,以便分憂。」
齋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家稱供養僧眾飲食的佛教徒。《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佛敕文殊,分領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
裝模做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裝模作樣」之典源,提供參考。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道流1>,真佛無形,真法無相。爾2>秖3>麼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4>,並不是真佛。是外道5>見解。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迥無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為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注解〕 (1) 道流:道士之輩。 (2) 爾:你。 (3) 秖:通「祇」,只是。 (4) 野狐精魅:狐精妖魅。指那些裝模作樣、假裝得道之人。 (5) 外道:不正的派別。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