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3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聖人之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聖人之道」四字見朱子〔近思錄〕中所載:「濂溪曰: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又載:「伊川謂方道輔曰: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學者病不得其門耳。得其門,無遠之不可到也。求入其門,不由於經乎。……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辭,解其訓話,而不及道 ,乃無用之糟粕爾。」
朱子也說聖人不易為,「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聖人理當「繼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做聖賢並不容易。聖人須能會通古今歷代人事之興衰治亂,而融貫通達。曾說:「某道古時聖賢易做,後世聖賢難做,古時只是順那自然做將去,而今大故費手。」「自古無不曉事底聖賢,亦無不通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坐底聖賢。... |
荀子天道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對宇宙自然的看法較近乎老子(參見「天論篇」)。超出於傳統「主宰之天」、「命定之天」、「德義之天」以及當時流行「天人感應」的說法,荀子提出「自然之天」的觀念。他認為自然運行,根據一定的法則規律,與道德人事無關。物理自然自生自成,恆常不變,不因人的善惡而施獎懲,也不會因人的好惡而改變常軌。如〔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皆在說明物理自然自有其運行法則,沒有意志欲惡,猶如一具大機器。因此人當明天人分際,一方面隨任自然,不妄圖改變自然;另一方面盡己之職,以人為努力克服自然所帶來的災難,如〔...
|
道耳吞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道耳吞發現的定律,指物理上不相起化學作用的氣體混合物之總壓力,等於該各氣體在一定溫度時所有分壓力之和。換言之,在混合物中,各氣體仍保有其單獨存在時所有之壓力。也譯作「分壓定律」、「道爾頓定律」。
|
〔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藏是道經道書總集。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由道士匯集編纂而成。自古至今,集中國文化之大成者有三:一為〔四庫全書〕或〔十三經〕,代表儒家文化;一為〔道藏〕,代表道教文化;及代表佛家文化的佛藏,即〔大藏經〕。〔道藏〕的內容,主要是由道家書、方書、道經和傳記四大部分組成。最早出現的是道家書,如老、莊、關、列等。其次是方書,包括古代神仙家、陰陽家等書,如醫卜星相之類。道經最早的是〔太平經〕。有關道教的傳記,最古的如 〔穆天子傳〕、〔列仙傳〕等。
〔道藏〕中還有一些雜家、集部等書。如〔易經〕等一類著述。集部出現較晚,為歷代修藏時編入的。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載「經」類一百三十七種,四百三十... 〔道藏〕是道教文獻的總名。道書正式編「藏」,始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詔令發使蒐訪道經,親加檢閱,列其書為「藏」,名曰〔三洞瓊綱〕,總3,744卷。天寶7年(西元748年),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名曰〔開元道藏〕。從此,道教與佛教,各有〔藏經〕。趙宋開國後,崇奉道教,真宗大中祥符初年,詔令宰臣王欽若總領,得4,359卷,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錄〕。由於其間頗有參差。王欽若再薦張君房校修,成4,565卷,函目按〔千字文〕起「天」字號,終「宮」字號,為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真宗天禧3年(1019)寫錄成7部。徽宗政和中刊刻藏典,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此...
|
不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合道德標準。如:「見利忘義是不道德的。」
|
師道尊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師長受人尊敬,所傳授的知識、技能等才會被尊重。參見「師嚴道尊」條。後多用以指為師之道的尊貴及威嚴。《元史.卷一七一.劉因傳》:「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
道德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價值常指道德行為本身的價值,而與這個行為對有德者是否能帶來好處(包括物質和心理上的)沒有關係。以康德(Imm. Kant)在〔道德形上學基礎〕(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一書所舉的例子來看,說一個雜貨店的老闆之童叟無欺的行為是否有道德價值,要看他的動機;如果是為了建立商譽,希望以後生意更好才如此,那麼這種行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具道德價值。反之,如果其出發點是以誠實本身就是對的,所以應該去做,也就是把誠實當義務來執行,才具有道德價值。由此可以引申,凡是為了外在的獎賞而做,或是為了避免懲罰而不做,都不具有道德價值,只能說是為了個人利益...
|
失道寡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事違反正義公理者,得不到多數人的援助。《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
至德要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德要道見於〔孝經〕首章中,孔子說明「孝」為先王的「至德要道」;在第十二章〔廣要道〕和第十三章〔廣至德〕中,孔子進一步說明了為何「孝」是「至德要道」的道理。
孔子說,先王用至德要道來治理天下,人民順從,互相和睦,從上到下都沒有怨尤,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孝」字。因為孝是「德」的根本,而孝的表現,則可分為開始、中段和終結三個層次或段落。孝的開始在於愛惜並保護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如同尊敬父母,原文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中段是立身行道,在於修身,建立德行,獲得行事的能力,成就事功。這一段多半在為國服務方面,孔子時即說是「事君」。最後由於自己的... |
黃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地球看太陽一年當中運行的軌跡。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