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9.40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眾望所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人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匿跡隱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形跡,不為人知。《四遊記.西遊記.第九回》:「師徒們匿跡隱形,不知何日尋得取經人?」也作「匿跡潛形」。
帶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字時兼有草書的體勢。唐.張懷瓘〈書議〉:「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
藏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藏收斂其形體。《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地能穿山透石;人能雲遊四海,藏形變身,飛劍擲刀,取人首級。」
望風而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遙見對方的蹤影或氣勢就嚇得逃跑了。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一折:「我直著他撲碌碌的望風而走。」《三國演義》第六四回:「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而走。」也作「望風而」、「望風而逃」。
潛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藏匿蹤跡。《聊齋志異.卷一二.二班》:「駭極,惟恐其覺,潛蹤而。」《儒林外史》第八回:「此時潛蹤在外,雖這一點物件,也恐被人識認,惹起是非。」
拊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拍擊翅膀。比喻即將奮起。《漢書.卷一○○.敘傳下》:「攜手秦,拊翼俱起。」《文選.班固.典引》:「拊翼而未舉,則威靈紛紜。」
賞不遺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獎賞的時候,不要遺漏了地位卑賤的人。《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誅不避貴,賞不遺賤,不淫于樂,不于哀,盡智導民而不伐焉。」
綿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相傳介之推於該地因隱焚身而死,晉文公於是以綿上之田作為其祭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