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2.05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毛遂自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
優柔寡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事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這位胡統領最是膽小,凡百事情,優柔寡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遲疑不決。如:「猶豫」。《老子》第一五章:「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豫不決。通「徘」。參見「裴回」條。
項莊舞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注解 項莊:項羽部將。=二.=釋義 在鴻門宴上,項莊假稱舞劍助興,實際上企圖乘機刺殺劉邦。比喻利用 某種藉口掩飾真正企圖。=三.=語源 《史記‧項羽本紀》:楚漢相爭時,項羽的謀士范增,企圖在鴻門宴上乘機殺死威脅項羽稱霸的劉邦。因項羽猶豫不決,於是范增急召項莊,請他上前祝壽,借表演舞劍來刺殺在座的劉邦。張良見此,便到軍門見樊噲,樊噲問:“情況如何?”張良答道:“情況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舞動, 他的目標卻是沛公啊。”=四.=例子 他表面上跟我們合作,但我看這是項莊舞劍,只怕他想乘機吞併我們的公司。=五.=故事項羽的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猶豫不決。如:「遲疑」。《書經.大禹謨》:「任賢勿貳,去邪勿疑。」《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無所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無所適從」條。 01.《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議者不同,南北異論,朕不知所從,久而不決。」 參考詞語︰莫適所從注音︰ㄇㄛˋ ㄕˋ ㄙㄨㄛˇ ㄘㄨㄥˊ漢語拼音︰mò shì suǒ cóng釋義︰「適」,古音ㄉ|ˊ。「莫適所從」猶「無所適從」。見「無所適從」條。 01.《後漢書.卷五二.崔寔列傳》:「或猶豫歧路,莫適所從。」 參考詞語︰莫知適從注音︰ㄇㄛˋ ㄓ ㄕˋ ㄘㄨㄥˊ漢語拼音︰mò zhī shì cóng釋義︰「適」,古音ㄉ|ˊ。即「無所適從」。見「無所適從」條。 01.宋.劉恕〈書資治通鑑外紀後〉:「取舍乖異,莫知適從。」 參考詞語︰未知適從注音︰ㄨㄟˋ ㄓ ㄕ...
徘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猶豫不決。《薛仁貴征遼事略》:「欲往南路,誠恐北有,欲往北行,誠恐南有,徘徊不已。」《三國演義》第九回:「王允時在帝側,聞知此言,奏曰;『臣本為社稷計。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誤國家。臣請下見二賊。』帝徘徊不忍。」
不遺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戰國末年,秦國攻打趙國,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秦軍歸國後,秦王派人前往趙國,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猶豫不決,便與臣子虞卿、樓緩商議。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他問趙王:「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趙王說:「秦國竭力攻打我國,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虞卿接著說:「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因兵倦而歸。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樓緩聽後,持相反的意見說:「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再割讓更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久延不決的。如:「懸案」。《韓非子.亡徵》:「藏怒而弗發,懸罪而弗誅,使臣陰憎而愈憂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