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阻塞。通「壅」。《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傳》:「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詩:「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明眸皓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美人容貌明麗。唐.杜甫〈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也作「皓齒明眸」。
付之一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一個人的心思和千萬人的心思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同,秦國統治者喜愛奢華,一般人民也愛護著自己的家園,但為何在榨取別人時,絲毫不留餘地,而揮霍起來卻像泥沙一般毫不珍惜呢?那撐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紡織機上的女工還多;管絃樂聲,比鬧市中人們的話語還多。宮殿中一切的富麗堂皇,卻帶給人們無窮的災難和不幸,使得人民敢怒不敢言,而統治者也更加地驕橫了起來。等到戍守邊疆的兵卒們一起義,函谷關被攻陷,項羽一來,放了一把大火,可憐這富麗的阿房宮就這樣化為灰燼了。所以後來指東西讓一把大火給燒光了,就叫作「付之一炬」。
師心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執著於自我,與外物互相摩擦、衝撞;到處奔走馳驅,終身勞苦忙碌而疲困,卻不能停止,甚且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何在,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人生在世,難道都是這樣的昏昧、糊塗嗎?人類所以如此昏昧的原故,就在於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成見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所有的是非都是因為人先入為主的成見而產生。後來這裡原文的「隨其成心而師之」,演變成「師心自用」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井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後來原文中的「一鼓作氣」,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勇往直前...
蕭規曹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和法令。曹參原本與蕭何的交情很好,蕭何做丞相之後,兩人之間有了嫌隙,彼此就漸漸疏遠。雖然如此,蕭何在臨死前,仍然向劉邦推薦曹參來繼任丞相。曹參在繼任丞相後,對於一切的政策、法令,都仍然依照蕭何所制定的繼續執行,不加改變。曹參認為一切的法令,在當初蕭何的時候就規定得很明確,所以只要謹守職責,不要有所廢失即可,因此在他做丞相的這段時間,一切都遵守之前的規模。當時人們歌誦蕭何和曹參說:蕭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漢代揚雄〈解嘲〉一文即用了這句話,後多用來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行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傷的心緒。如:「離愁」、「鄉愁」。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歲月如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日月如梭」。見「日月如梭」條。01.宋.蘇軾〈減字木蘭花.春光亭下〉詞:「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
有口皆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料〕 宋.俞琰《書齋夜話.卷四》屬對雖小伎,然亦不易。如:……娶妻不用求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有名何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是碑。古今未嘗無對,但我輩讀書不多,尋思不到爾。另可參考:《五燈會元.卷一七.太平安禪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