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批判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哲學家康德所創的學說。其內容在批判我們的純粹理論理性、實踐理性及判斷力之有效應用範圍和作用。康德指出「批判」的意義在於檢驗知識的構造和能力,而不是提出一個新的知識系統。
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史顧名思義即是哲學發展的歷史,是由縱的發展剖析哲學中主要的問題。與其他學科發展史類似的是,哲學史亦具有雙重意義:(1)指時間中相繼發生的哲學事跡;(2)指關於這些事跡的學術性描述。因而哲學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類思考的理性活動的紀錄,亦即是哲學思想內容歷史的發展。所以哲學史「本質上是哲學思維的絕對預設之不斷修正和改變的史跡」,與由橫的展現側面剖示各種哲學問題之「哲學概論」相併行,兩者之間構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哲學史的研究目的方面,依胡適所說,包括三個目的:(1)明變: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2)求因:除了明變外,還必須尋繹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3)評判:了...
教育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哲學史即是教育哲學(Educational Philosophy)或教育思想的發展歷史。教育哲學史的研究旨趣,在於透過對歷史上各種教育思想的通透了解,而將教育史上各家的教育思想貫穿而成為一種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教育哲學問題發展系列,以便從中把握前賢的教育思想之意義、影響及理論,並藉著對後哲關於前賢所提問題之後續研究及思想的探索,理解後哲在超越前賢之思想時所存在的理論。教育哲學史是從縱的發展,呈現教育哲學或教育思想的關聯。
  教育哲學成為教育學中一門獨立學科,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事,當時德國教育學者盧森克朗茲(K. Rosenkranz, 1805~1879)著有〔教育學體系〕(Di...
道家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家是指先秦時代以老子所提之「道」為核心的一個思想派別。〔史記‧太史公自序〕提出了道家一詞,但依據胡適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的分析:司馬談父子所謂的道家是廣義的,乃「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實是綜合儒、墨、名、法諸家的雜家;狹義的道家,才是指老莊一系的思想,主要的見於〔老子〕和〔莊子〕二書。
  以老子為道家的創始人,他說的「道」是解釋宇宙萬物的本質、生成與變化的。勞思光解析老子的思想根基是「常」、「道」、「反」,其思想中心是「無為」與「無不為」,至於 「守柔」、「不爭」與「小國寡民」則是無為觀念的開展。老子認為「道」是萬物萬有遵循的規律,萬物萬有變化無常...
對話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話哲學指當代猶太裔思想家馬丁.布柏(M. Buber, 1878~1965)的主要哲學思想。布柏的哲學思想係以「對話」(dialogue)為其核心,高舉「我-汝關係」(I-Thou relationship)在人類存在經驗中的重要性。一般學者在研究布氏的思想及生平時,常以神祕主義、存在主義及對話哲學標示布柏的思想發展歷程,而對話哲學階段正可說是布柏前期思想與成熟後的融通,一方面其中有不少的神祕主義及存在主義的成分,另方面則呈現了布柏特有的宗教情懷。
  布柏早年沉浸於研究德國中世紀末神祕主義者的思想,後來在其獲得博士學位後五年內,重新回歸猶太文化的研究,並潛心於哈西德教派(Ha...
孔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德(1798~1857)是法國實徵主義(Positivism)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承繼聖西蒙(Saint-Simon, 1760~1825)對科學分類的興趣與自然主義(Naturalism)哲學的歷史社會觀,主要的著作是〔實徵哲學進程〕(The Course of Positive Philosophy)一書,共六卷,於一八三○至一八四二年間在巴黎出版,使他在學界中取得領導地位,稱為實徵主義哲學之父。書中主要討論他對實證方法和自然科學的觀點與看法,以及對科學所作的廣泛概括與分類。孔德並運用實證方法來做社會研究,稱之為「社會學」(sociology)。
  孔德相信歷史只是許多事...
儒家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集先聖先賢之大成而形成儒家。[漢書‧藝文志]將儒家列為九流十家之首,所謂:「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最為高。」孔子以[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六經為思想基礎,「仁」乃是其思想中心,在人生觀上強調自強不息,在道德觀上重視個人修身,以成為仁人君子,在政治觀上提倡德治與仁政。提出了對人性的觀點,但仍以發展完成善性為主旨。
  儒家學說由個人修身做為學習的起點,從生活切近處所接觸的人開始,強調「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義」,是為倫理思...
宗教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宗教哲學(philosophy of religion)赫朋在《哲學百科全書》中對「宗教哲學」的定義中亦有類似蒂洛的說明:宗教哲學是對於宗教概念、宗教論述與主張、宗教證據及論證(基於宗教的立場)等進行的哲學考察(philosoph...
課程的哲學基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課程領域常有這樣的陳述:「我們要多傳授學生思考與批判的能力」、「學生應該對那些傳統的文化價值重新加以思考」、「學生什麼都不懂,最好還是老師來主導」、「歷史的分量太少了,學生的基本知識越來越差。」以上這些敘述代表的是對知識與教師角色意義的界定,也是個人價值觀的一種表白,實即是課程的哲學基礎之一;可以作為選擇課程內涵、確定課程目標與架構的參考依據,更是個體自我剖析或他人評價的重要指標。
  依照杜爾(R.C. Doll)的分類,影響課程設計的哲學觀約有以下幾種:永恆主義、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實用主義、重建主義與存在主義等。這些哲學觀或重知識的經常性與權威性、或重知識與社會的關聯性、...
哈伯馬的批判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伯馬無宰制的理想言談情境主要在於讓教師與學生能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溝通網,教師應放下身段與學生溝通,以幫助學生發出他們內心的聲音。例如,學生不交作業或許不是單純的偷懶而已,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所以教師應該提供學生機會予以解釋,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目錄1 一、知識旨趣與社會實踐2 二、溝通行動理論3 三、學術與社會參與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知識旨趣與社會實踐哈伯馬斯在知識論上的主張是:任何一個認識都起源於旨趣(knowledge interest)。他提出人類旨趣的三種類型:1.「經驗─分析的科學研究」包含技術的認知旨趣。2.「歷史-解釋學的科學研究」包含實踐的認知旨趣。3.具有批判傾向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