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符號形式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人類學及文化哲學甚有研究的德國哲學家卡西爾(Ernst Cassirer, 1874~1945),也是對語言極有研究的學者。他認為人不能逃避自己的成就,不能不接受自己的生活狀況。人尤其不能生活在一個僅有物質的宇宙之中,而必須生活在一個符號的宇宙之內。語言、神話、藝術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好像是由不同的絲線編織了一幅符號之網,它們就是人類經驗的糾結之網。人類思想和經驗方面的一切進步,就靠改良和加強這一個經驗之網。
  卡西爾完成了一套完整的「符號形式哲學」系統,以求闡發人類符號背後潛藏的真正作用。他不再把人界定為「理性的動物」,而說是「符號的動物」。也就是說,人在生活中離不...
直觀論(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直觀論者認為道德的認知是直覺,非由經驗實證或理性的演繹可得。
  道德的直觀論者,認為道德之所以為道德,其理由明顯且容易辨別,善惡之別,只是常識,無需應用複雜且艱深的實證或推論。只要一般身心健全,達到足以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自律年齡者,即能明辨是非善惡。因為他們假定:(1)善是自明的;(2)善是單純的概念;(3)善是不可分或不能界定的概念;(4)道德是原初性的義務;(5)道德的直覺是先驗的判斷。如此即可發現直觀論者是屬於道德的非認知論。
  以羅斯(William David Ross)直觀論者為例,羅斯提出了「表面義務」(prima facie duty)的觀念,以...
齊克果的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克果(Sören Kierkegaard, 1813~1855)是丹麥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及神學家,為學者推崇為第一位存在主義者或存在主義之父。他的學說重點是個人具體的存在、存在的提升、自由的選擇,比後起之存在主義者更重視以基督教架構來發展其哲學觀。
  齊克果的哲學觀點與其個人生平及社會背景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他於一八一三年生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曾考過神學學位;於一八四一年至柏林聽德國觀念論者謝林(F.W.J. Schelling, 1775~1854)講課,回國後發表多篇論文;至一八五五年逝世,年僅四十二歲。齊克果曾於幼年時摔壞了背且雙腳不齊,加以其牧師父親的宗教家風,促進其孤獨...
科學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於科學(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哲學學說。其研究核心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而引發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一、科學方法的檢討。二、科學名相的分析。三、科學知識成立可能性的檢討。四、科學形上假設的探求。五、科學宇宙觀的成立及批判。六、科學與價值的關係。七、科學在文化上的地位之檢討。
泡麵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泡麵,一種速食品。「泡麵哲學」指速戰速決的處世態度。
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研哲理的學者、專家。
非認知主義(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非認知主義之主要論點,認為「道德」無法作客觀的分析與認知,即無法藉理性或經驗的方法對道德的涵意作客觀的分析與認知。
  非認知主義的主張以穆爾(G.E. Moore)為例,認為道德語言本身是最簡單的定義,無法再加定義。例如當人將「黃色」界定為「光線的波長為X者」時,可能只是一種偶然;因為在其他星球上或不同的空間中,這樣的波長者可能顯現出來的不是黃色,而是其他的顏色,依此可看出,「黃色」本身是一個最基本的意義,無法再加以分析。同樣,道德語句也如「黃色」一般是無法定義(indefinable),凡是要以自然性質的字句對「善」、「惡」等道德字句加以定義者,均犯了「自然主義的謬誤」...
力行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蔣中正先生依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國父的知難行易說,而提倡篤實履踐的革命理論,以求困勉精進,即知即行。
荀子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西元前315?~228?年)與孟子在先秦諸子之中,繼孔子之後,並列為儒家的正宗和大教育家。荀子名況,世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時代趙人。據〔史記‧孟荀列傳〕上說,荀子五十歲的時候(應劭〔風俗通〕說十五歲),曾遊學於齊國稷下。當時稷下之士如鄒衍、田駢、淳于髡等人均已去世,齊襄王以荀子德齒俱尊,三次聘他為學宮的「祭酒」。後來齊人讒謗荀子,荀子便由齊入楚。楚春申君黃歇聘他作蘭陵縣令,直到春申君死才遭罷黜。以後荀子在蘭陵長住,教學授徒,集法家大成的韓非與秦相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最後死於蘭陵,詳細生卒年代俱不可考,有〔荀子〕一書傳世。
  荀子的哲學思想見於〔荀子〕一書。在人道理想上,...
中庸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家重視中庸之道,把「中庸」視為一切善德之原則及待人處事之準則。孔子是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論語.雍也〕載孔子之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後子思作〔中庸〕加以闡揚。數千年來深深地影響中國人的道德實踐及處世態度。
  中庸的涵義,就是程子所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凡事依循自然的規律而行,避免極端偏頗。中庸哲學的真諦有二:一是持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二是順應人性、合情合理。孔子有許多關於中庸的話,如〔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前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意為言行能合乎中道的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