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8.486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衛靈公》裡有一段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君子為人處事,事事都要求自己能夠做到完美的地步,符合善良的德行,而那些沒有人格修養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不論什麼事,總是嚴厲地要求別人,卻從不要求自己。這裡主要在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別所在,後來從這裡的語意衍生出「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是指從自己本身尋找原因,追究責任,做好自我反省及檢討改進的功夫。在《禮記.射義》中有提到關於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後才發射。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於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孟子.離婁上》則是提到:「我喜愛人們,但人們卻不親近我,就表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每況愈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肉愈多,就可以知道豬隻愈肥。因此,當獲問這個問題時,市場管理員回答說:『愈是下部細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別就愈明顯。』」莊子用這個例子做比喻,主要是要讓東郭子了解:「道」是無所不在的,愈是從低微的事物上去推求,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每下愈況」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用於比喻情況愈來愈壞。要了解這句成語須從《莊子》原文了解起,較為不易,所以後來有人從字面推測其義,更進而將成語改成「每況愈下」,雖屬訛用,但已成俗,備載於此,以供參考。
出類拔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獸,鳳凰對於一般飛鳥,泰山對於低矮的小土堆,河海對於路上的流水,雖然都是同類,卻遠遠的超越他們而大有差別。換言之,孔子與一般的人民,雖也是同類,但在才學、德行各方面卻都遠遠的超出其同類,而特立挺拔於同群之中,自有人類以來,再也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後來「出類拔萃」這句成語,就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出於其類,拔乎其萃」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
始作俑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即所謂的「俑葬」。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所以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指責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來孟子向梁惠王談為政之道時曾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他說:「大王您自己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肥馬,人民卻面有飢色,餓倒路旁,這跟帶領野獸吃人有何不同?野獸相食,人民尚且覺得厭惡,為民父母者卻率獸食人,這樣如何為民父母呢?對於以俑陪葬這樣的行為,孔子都因俑太過於像人而加以嚴厲指責,更何況您是真讓人民活活餓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個發明以俑陪葬的人,後來「始作俑者 」則被用來...
九牛一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位低微的人,如果接受法律制裁被殺,就像九頭牛身上少了一根毛,一點影響也沒有,和死了一隻螞蟻又有什麼差別?而世人也不會把他和壯烈成仁的人相比,只會覺得他罪大惡極,死有餘辜。人都會死,但死有重於泰山,也有輕於鴻毛。於是司馬遷決定忍受屈辱,堅強的活下去,並且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後來「九牛一毛」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九牛之一毛」的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大數量中的一小部分。
增強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型懲罰(removal punishment)是撤離某種愉快的後果。 懲罰與負增強懲罰與負增強最大的差別在於懲罰是施與個體所厭惡的刺激,目的在消除學得的不良行為;負增強則是藉由刺激的消除而強化了新學習的反應。註三例如:懲罰:騎開車,如果違規超速就罰錢。負增強:對正在被罰抄寫的學生說只要表現良好就可以不用再抄寫課文。 消弱(extinction)對已建立的制約學習(conditioning)反應,不再給予增強,已減弱其表現該反應的做法,例如代幣與獎金交替制約後,對學生即具有激勵作用;但學生表現某行為而獲得代幣後,若不再繼續...
如出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出一轍」一語。「如出一轍」就是用來比喻前後所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亦用於比喻兩者非常相像,幾乎沒有差別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因為有學問,治學唯勤,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就好像有兩個小孩,從小一起玩耍嬉戲,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後來一個勤學,另一個則否,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如同駿馬飛馳而去,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後來「飛黃騰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