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弱肉強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擺脫弱者被強者欺凌的危險,弱者之肉,就是強者的食物。現今我們得以過著安詳而閒暇自得的生活,與禽獸差別很大,就是因為遵行儒家思想而來。後來「弱肉強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強者欺凌、吞併弱者。
同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彼此平等,沒有差別。如:「一視同仁」。唐.韓愈〈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夫人同仁均養,親族不知異焉。」
世紀計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另外以人類的年齡來做舉例,對於老一輩而言,小孩一出生即代表一歲,因此現實生活中常常聽到實歲與虛歲的差別,但對於現代人而言,通常會以實歲來做為年紀的計算,因此其出生即代表0歲,接著以滿一個月、滿六個月等等作為更細部的表示方式。 西元表示 西元後瞭解上述後,可知西元的出發點即為西元一年,也就是於耶穌誕生之時,而每經過一百年則稱為一世紀,因此西元後一世紀即代表西元1年至100年,常常有學生容易搞混於此點,會認為一世紀即為西元100年開始至西元199年,但此迷思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提醒,且藉由西元由來的介紹,讓學生確實了解西...
形式運思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種能力發展為,假設演繹推理,組合推理以及命題推理,這三者是到達此時期的孩童,與之前所差別最大之處。 假設演繹推理此項能力說明了此時期的腦部發展,足以讓他們進行一連串的假設推理,來求得正確的答案,例如當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會先給與其一連串的假設,如同樣一顆球拋擲出去,以同樣的速度集中目標,那是甚麼理由影響他集中時的破壞力,他可能會假設是旋轉的轉速,於是固定其他變速,然後改變球的轉速來確認是否有所改變,如果不是,就在假設是旋轉方向的問題,於是在做一連串的實驗,直到數據得以證明其假設正確為止,這就是所謂的假設演...
多元智力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多種能力的組成,Gardner相信每一個智能都是分立的智能,而非只是另一個獨立的能力,智能與能力的差別在於不同的智能具有不同的符號系統,比如語文智能能使用文字、邏輯數學智能能使用數字及邏輯符號、音樂智能能使用音符。另外,Gardner將每一種智能視為模組,即為每一種智能都來自大腦中的某一特殊部位。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多元智力理論英文關鍵字: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參考資料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 /著。教育心理學。頁4-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岔不一致的、有差別的。如:「歧義」。《文選.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賦自詩出,分歧異派。」
性別角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的後果會影響行為的表現,藉由適當的獎罰,使行為重複出現或者消失,透過觀察和親身經驗獲知男女角色的差別,並以此作為模仿、參考的基準。 認知發展論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個人認知發展的成熟程度有關,對自我性別的認同及角色學習是依階段循序。(註2) 參考書目註1: 彭懷貞(1996)。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註2: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基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答案,或是處理未知事物的方式我們稱其為基模。 成人與幼兒的基模成人與幼兒其實都具有基模,然而他們的差別在哪裡呢?在於成人的基模已經發展得完全,而幼童還在最初的階段,因此嬰兒需要花上較多的時間,去了解一個物體為何物,而成人的認知發展階段已達到一定水準,因此反應較為快速。 基模的別稱基模一詞也稱認知基模(cognitive schema),有時人們也會在解讀數學或是文字的時候,運用其符號基模等等,因此在已經具備某些前備認知之後,對於數學公式,物理公式等等已經有能力做處理,並且成為一種認知的解釋。 參考資料註1張春興(199...
輔導人員人格特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感興趣之定義,意旨喜歡與他人相處,而並非純對人感到好奇,而去探究當事人之隱私,此兩者間有著很大的差別。 身心成熟意旨輔導員的內心成熟,對於任何事情皆能冷靜處理,並且擁有穩定的情緒,且能自我調適心理的不平衡狀態,而對外在事物也能以客觀的角度來評論。如此穩重成熟的心境,能讓當事人感到安穩,以及擁有安全感,使得當事人能信任輔導員,以利輔導過程之進行。 自我了解輔導員應有自我了解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需求以及價值觀,並且應擁有時時能自我反省的能力。另外輔導員也應避免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當事人身上,進而強迫當事人接受自己...
反求諸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反求諸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論語.衛靈公》裡有一段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君子為人處事,事事都要求自己能夠做到完美的地步,符合善良的德行,而那些沒有人格修養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不論什麼事,總是嚴厲地要求別人,卻從不要求自己。這裡主要在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別所在,後來從這裡的語意衍生出「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是指從自己本身尋找原因,追究責任,做好自我反省及檢討改進的功夫。在《禮記.射義》中有提到關於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後才發射。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於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孟子.離婁上》則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