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努力追求意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在接受訊息時,並非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去理解訊息。這種主動理解的過程稱之為「努力追求意義」。
  巴特利(F.C. Bartlett)曾研究學習和記憶有意義的文章之學習和記憶,認為人們在學習和記憶某些訊息時,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有些人會將訊息平順化(leveling),有些人會將訊息尖銳化(sharpening),也有些人則是將訊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平順化的情況是將訊息省略一些細節,只記得一些重點;尖銳化是會記得一些特殊細節;合理化則是將訊息整理得較為簡潔,而且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由於我們不可能把收錄到的訊息一字不漏的記下來,所以會去重組...
追求意義的意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國心理學家佛蘭寇(Viktor E. Frankl, 1905~ )認為:人生意義的追求,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是一股主要的力量。這個意義是唯一的,是特殊的,是本應如此的,是能夠成就他的。只有等到目標達到了,或有所成就,才能使個人追求意義的意志獲得滿足。
  人是在追求意義「滿足」或「圓滿」,這兩種意義對人而言,有其重要性。這種追求,對於追求者來說,在高層次時,並不希望能成為什麼,而是希望有什麼。例如人們不希望自己成為聖者,而希望有道德行為,或者有一顆安然自得的心。
  佛蘭寇認為:人之追求意義和價值,可以引起內在精神的奮發,這種精神的奮發,在心理健康上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必要...
尋求意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意義包括生命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完滿的意義等。那些意義存在,可以體驗出來,能「體驗出來」,便是一種發現。尋求意義不一定像發現物體一樣,因為物體的存在是具體的,而意義並不是具體的存在,有時是意識的或觀念的。
  人的自我肯定,是肯定自己,但是人的存在尚有其他值得追求的東西,而且人的存在應充滿意義,這些意義指示出人應該走的道路。因此,人可以說:人在意義上獲得指引。
  「尋求意義」,除了靠體驗外,也要靠追求。人生不斷地追求,追求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如事業、財富、婚姻、學識等。在教育中,人接受教育,也追求知識、學位。知識與學位,帶給人的意義,是解決問題的本事及榮譽。
意義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義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意思。如:「意義」、「字義」。漢.孔安國〈尚書序〉:「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思、想法。如:「心意」、「意思」、「意見」、「隨意」、「詞不達意」。
料想、推測。如:「意外」、「意料」、「意想不到」。
情趣。如:「古意盎然」、「詩情畫意」。
情態。如:「睡意」、「醉意」。
願望。如:「滿意」、「稱心如意」、「差強人意」。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會越來越大,最後是不是就會反過來,把善的勢力給取代了呢?由此看來,孟子「杯水車薪」的比喻是很具警惕意義的。後來這句成語多用來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亡羊補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內容3 意義4 相似詞5 相反詞6 例句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故事內容戰國時,出國的楚襄王昏庸無能,大夫莊辛進諫無用,結果秦國發動進攻,並佔領大片土地,楚襄王逃亡到城陽,這才記起莊辛的話有先見之明,於是派人把莊辛請來徵求意見。莊辛說:“看見兔子,再回頭招呼獵犬,還不算晚。跑掉了羊,再修補羊圈,還不算遲啊﹗”後來楚襄王用了莊辛的計策,收復了淮北之地。 意義丟失了羊,就趕快修補羊圈。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 相似詞見兔顧犬...
大智若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故事3 意義4 相似詞5 相反詞6 例句 出處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據《蘇軾文集.卷四七.啟》引)伏惟致政觀文少師。全德難名,巨材不器。事業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師。功存社稷,而人不知。躬履艱難,而節乃見。縱使耄期篤老,猶當就見質疑。而乃力辭於未及之年,退託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1>,大智如愚。至貴無軒冕而榮,至仁不導引而壽。 故事「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見於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歐陽少師,指的是歐陽修,因為他當時任官太子少師,也就是太子的老師,所以蘇軾才稱他作歐陽少師。歐陽修為唐...
全人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全人教育一詞,可從詞意及理念上著眼,一方面取其全,意指整全、全備、完全;另方面重在人,強調教育的目的在人,重點在人,意義在人而非在識。 內容說明一、全人教育的源起全人教育學者Ron Miller(1990)提出全人典範的觀點,認為全人教育就是一種全人的世界觀(holistic worldview)。這種全人觀,本質上重「靈性」勝過重「物質性」。廣義來說,全人觀意味著人的「內在品質」,譬如:頭腦、情感、創造力、想像力、體恤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