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意義、志趣。[例]宗旨、意旨
彌足珍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常寶貴。如:「這件東西對我來說可是意義非凡,彌足珍貴。」
一曝十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 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4. 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 虎頭蛇尾、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相反詞 貫徹始終、鍥而不舍、滴水穿石。 5.例句...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稱為《禮經》,《禮記》是它的傳。到晉代才稱為《儀禮》。其17篇為各種禮儀的記錄,而未談各種禮儀的意義。《史記》、《漢書》和《禮記》均稱其出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故《書傳》、《禮》記自孔氏。”《漢書·儒林傳》:孔子“綴周之禮”。《禮記·雜記下》:“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唐朝時,《儀禮》在五經中的地位被較為通暢易讀,流傳較廣的《禮記》取代。今本《儀禮》17篇的順序是鄭玄采用劉向《別錄》中的次序。 春秋左傳左傳是十三經中字數最多的,唐代稱“大經”,對後世文學、史學影響深遠。 春秋公羊傳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如:「紀錄」、「紀實」、「紀要」。
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今以百年為一世紀。如:「他的理論堪稱為本世紀最大的發明。」
年歲。如:「年紀」。
治理、綜理。如:「經紀」。
法度、準則。如:「紀律」、「風紀」、「綱紀」、「違法亂紀」。
本紀的簡稱。為史書紀傳體體例之一,專記古代帝王的行蹟。如:「五帝紀」、「項羽本紀」。
地質年代分期的單位。如:「寒武紀」、「侏羅紀」。
紀念:思念不忘。如:「青年節的制定,乃是為了紀念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類為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知識是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其為個體並非有意義地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於某種作業形式間接推測因而其存在的知識。程序性知識主要是說明性的存在,是一種個體沒有明確提取線索,因而只能借助某種活動形式間接推測出來的知識,包括啟發、方法、策劃、實踐、程序、常規、策略、技術和竅門等,用以說明「做什麼」和「如何做」。它是關於如何做某事或關於刺激和反應之間聯繫的知識,也是技能或行為程序學習的基礎。例如人們知道如何駕駛汽車,如何使用自動提款機,如何利用網路蒐索目標訊息等。程序性知識的表...
高瞻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廣度(高瞻)教學法(High/Scope)目錄1 一、源起2 二、理論3 三、意義4 四、實施要點5 五、成人與幼兒間的互動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一、源起1.為目前美國相當受重視的課程,亦稱為高瞻學齡教育課程。2.由大衛˙懷特博士(Dr.David Weikart)於1960~1970年間所領導之High/Scope教育研究基金會發展而來。3培瑞托兒所方案就是高瞻教學課程。4.教學課程目的在協助低收入戶幼兒為進入學校前做準備。 二、理論依皮亞傑(Piaget)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而發展的認知導向課程。 三、
排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反句排比凡在語文中,用結構相似但意義相反的句子,上下排比的一種修辭技巧,稱為反句排比。如:1.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帝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2.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参考資料(註一)張春榮著:《修辭行旅》,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1月初版。頁223-250。(註二)蔡宗陽著:《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5月初版。頁188-2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用於廳堂名稱。有時也含有某一世系的意義。如:「養志堂」、「三槐堂」。
後現代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現代主義 介紹掌握「後現代主義」意義的方式之一是正視其對現代主義的反動。現代主義的精神是熱切的透過理性而理解世界。早期現代主義學者們假定了世界是理性的寓所,期間所謂的真實面,不僅可以完全被人類心智所掌握;而且,存在著一固定的真實體系,人類思想可以竭其所能的加以掌握。現代主義者認為自然及社會科學的成果提供人類確切的真理,真理超越了懷疑,人類對事物的理解正反映了事物的本然面,這種動機就如同科學方法本身,是客觀的、中性的。現代主義的不同事物的思考形成了各式理論(後設敘述,metanarratives),說明了世界與生命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