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6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學學制改革(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學學制改革係指初等教育學校制度的變動。一九二二年〔壬戌學制〕規定的四二分段的小學六年制(即頭四年為初小,末二年為高小),一直沿用至一九五○年。一九五一年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規定小學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教育部據此於一九五二年指示全國小學自一九五二年一年級新生起普遍推行五年一貫制,並要求爭取到一九五七年秋季將小學全部改為五年一貫制。然而到一九五三年一月,政務院提出了「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文化教育政策,並以此作為整頓小學的指導方針。中共中央政治局於是年五月舉行會議討論教育工作,指出「五年一貫制實行過早,應推遲」。政務院在同年十二月的政務會議上通過〔關於整頤和改進...
拿破崙的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七九九年,法國拿破崙(Bonaparte Napoleon, 1769~1821)成為第一執政;一八○四年,法國由共和國改為帝國,拿破崙正式稱帝,直至一八一五年被放逐為止。一八○一年,拿破崙與教皇簽訂協定,使法國初等教育的管轄權,交由法國天主教教會負責。一八○二年,拿破崙下令制訂教育法規,對於小學、中學、特殊學校、軍事學校、教學、學生、國家津貼等,作了明確的規範。在小學方面,教育法案中規定每一鄉區(Commune)設置小學一所;置教師一人,教授讀、寫、算。教師薪俸以學生所繳交之學費為之。五分之一的入學學生,可以享受免費入學的規定,故國家不支付任何小學教育之費用。在中學方面,該項教育法案規...
十六世紀新教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六世紀新教的教育改革,始於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於一五一七年發難後,所發展出來的新教團體,主要有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這三個教派的共同點,都是反對當時的羅馬天主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的天主教之腐敗,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各國新興勢力對羅馬教皇的反抗。各教派所持的原因並不相同,尤其英國國教是以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Henry Ⅷ)的婚姻問題為導火線,而與羅馬教廷決裂。
  馬丁.路德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視,與他的新教教義有關;因為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直接透過(聖經)來與上帝溝通。這種思想已開啟了國民教育的先河。馬丁.路德在(為基督教學校事致日爾...
改革團隊參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革團隊參與(Team involved in the reform)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模式有學校變遷模式的發展,雖然那是在因應1950、60年代美國校園失功能的後果,但是1970年代生態觀點被應用到學校社會工作,以及美國教育改革的推動,特別是2002年的「國民教育法」修正,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的通過,全面性校園改革...
  美國全國教育協會於一九一一年成立中等教育改造委員會(Commission on 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網羅當時全國教育界領袖,分成十六組,並由十六組主席會同數名權威學者,另行組織審查委員會(reviewing committee)。經六、七年之研究,於一九一八年提出報告,並由美國聯邦教育署刊布,名為[中等教育改革基本原則](Cardinal Principles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而為美國教育史上最有名的、且引用最廣的文獻之一。此一文獻,提出的七項中等教育目標,迄今仍為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國辦理中等教育的圭梟...
宗教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六世紀時,因羅馬教會日趨腐敗,歐洲各國遂有一連串的宗教改革運動。如以德人馬丁路德為首,提倡革新宗教之說,領導修改羅馬天主教部分教義,主張基督教教旨,以聖經為信仰的最高原則,各國多附和,遂有新教派的建立。此外瑞士賈爾文、英國亨利第八亦相繼響應,自此西洋宗教分裂成許多派系。
巴斯道的學校改革計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汎愛主義(Philanthropism)倡導者巴斯道(J.B. Basedow, 1723~1790),以其所受良好人文學校(Ritter Akademic)教育的背景,精研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教育巨著〔愛彌兒〕(Emile)的領悟,提出深具理想的學校改革計畫,努力去實現盧梭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教育理想及兒童教育的新教育法。
  巴氏結合盧梭和拉夏洛泰(Louis-R. de La Chalotais)的國民教育理論,潛心致力於教育改革研究及其運動的推展,一方面他極力主張國家應設全國教育委員會,負起主管學校工作、圖書、講堂及一切與公共...
慶曆學制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慶曆學制改革或稱慶曆興學,為北宋時所進行的第一次教育改革。此次改革發生於北宋仁宗慶曆間,主要推動人物是時任參知政事之范仲淹。促使范氏推動改革之原因,見於其慶曆三年(1043)九月所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中(參見「〔條陳十事疏〕」),以當時內有冗官冗兵之憂,外有遼、西夏之患。如欲進行政治改革,卻因學校科舉成效不彰,導致人才不足,故亟謀改革學校科舉,恢復〔周禮〕中「鄉舉里選」的精神,亦即士子先入學校就讀,然後再由地方選薦應舉。
  改革的具體措施,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三〕,慶曆四年三月,翰林學士宋祁等奏陳〔詳定貢舉條狀〕,詔行之。在學校方面的主要改革有: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
查理大帝的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查理大帝的教育改革,是指西元八、九世紀時法蘭克(Frank)王國君主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 742~814)或稱查理曼(Charlemagne)大帝在王國境內所施行的教育革新工作。查理大帝雄才大略,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有感於當時歐洲文教活動的衰微,遂推展了許多振興文教的措施,對於當時歐洲文教活動的復興頗有貢獻。歷史稱查理大帝在位期間(768~814)為「加羅林復興」(Caroligian Renaissance)。
  西元八○○年時,查理大帝受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Holy Roman Emperor);此使得由日耳曼民族組成的法蘭克人正式接管...
  一九五八年戴高樂總統主政後,命教育部長柏端(J. Berthoin)致力於教育改革,而有一九五九年一月六日的教育改革或稱[柏端法案](Decret Berthoin)。其主要改革內容仍採用一九五六年比利葉荷(René Billéres)的建議案:(1)延長國民教育為十年,凡年在六至十六歲之法國國民必須接受義務教育,規定小學為基礎教育階段,共五年(6~11歲);(2)建立四年制的普通教育初中,規定初級中學之前兩年為觀察期,實施性向觀察;二年後為輔導期,輔導分組(升學或就業);(3)將中等學校統一命名為Lycée,重新規劃、實施雙軌制。其一,實施普通課程:稱國立中學為Lycée,修業期間為七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