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9.48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欣賞、分。如:「杜詩賞」。
條分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細密,條理清晰。《明史.卷二八.五行志一》:「而傳說則條分縷,以某異為某事之應,更旁引曲證,以伸其說。」也作「條分縷晰」、「縷分條」。
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哲學一詞泛指當代,特別在英語世界內所發生的某些哲學運動(philosophical movements)。分哲學包括了不同的哲學派別,但大致遵循著下列的要旨:(1)反對一種建構性的形上學思辨(constructive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2)主張哲學只要運用分(analysis)的方法,即可以得到確切的結果。(3)大部分分哲學者認為對於哲學問題的處理應該細瑣(piecemeal tackling)。分哲學與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可說是二十世紀中最特殊的兩種哲學運動,不過存在主義重視情意,分哲學偏重理智。而沿襲分哲學中日常語...
試題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試題分(Item analysis)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功能4 步驟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前言信度與效度是測驗的兩項最重要特徵,而這兩項特徵須視事題品質的優劣而定,而試題的品質可透過試題分而提高。因此,了解試題分的方法有助於提高教師自編測驗的品質,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對以出版測驗的評鑑。試題分...
內容分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分(content analysis)又稱資料分(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是文獻分(documentary analysis)。在許多領域之研究,常需透過文獻獲得資料,固內容分研究法便有其價值與採用之必要,該方法與史學家所使用之歷史研究法類似,惟歷史研究法以探討較嚴遠...
因素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素分是將諸多相關變項資料簡化和摘要的統計程序,目的在掌握變項的群集概況和強度。因素分假設觀察變項間的相關存在著可以精簡的潛在共同因素,用以解釋觀察變項間大量的共通(common)變異。
  目前常見的因素分分為探討性(explore factor analysis)和驗證性因素分(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在探討性因素分中,因素抽取的主要考慮是以最少的共同因素複製觀察變項的相關矩陣。實際資料運作時,通常是以某些效標(如最小殘差矩陣)決定停止繼續增加(抽取)更多共同因素,目前常用的最大可能性是在k個因素的假設下,找到最可能複製該觀察相關...
心理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分論(The psychoanalytic approach)目錄1 前言2 諮商方法2.1 自由聯想2.2 夢的分2.3 移情的分與解釋2.4 抗拒的分與解釋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前言心理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為佛洛...
共變數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變數分」是一種統計控制的方法,亦即利用統計的手段來把可能影響實驗正確性的誤差加以排除。進行實驗研究時,為了要減少實驗誤差,通常會採用實驗控制的方法,如隨機分派,重複量數設計及多因子設計等。但是有些足以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項,即使事前知道,也因某些原因無法採用實驗控制的方法加以排除。如,在中小學進行教學實驗,通常僅能以原有班級進行實驗,無法打破班級界線,重新隨機編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要避免不同班級平均能力之差異對實驗結果之干擾,就需要採用統計控制的方法來排除無關因素之影響,也就是要採用共變數分方法,考驗在排除共變量(如智力)之影響後,實驗處理(如教學方法)效果是否有達某一顯著水準。
社會測量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測量分法又稱社交測量技術,係莫瑞諾(J.L. Moreno)所創,用以分同儕地位等級,以及人與人間相互吸引與相互排斥的關係,現為從事團體歷程研究的學者廣泛採用。目前的社交測量技術,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提名法,另一是量表法。
  提名法的社會測量分,其最簡單的形式,就是要求某一同儕團體的每個成員,就某些設定的標準,如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人是誰,或最喜歡與最不喜歡和誰一起工作等問題,分別提名三至五人(或以下)。將每個成員的回答予以系統歸類之後,可以繪成社會關係圖,從而了解整個團體之中的人際關係,包括個別成員受人歡迎或排斥的情形,以及那些成員最受歡迎,那些成員最為人厭,那...
骸以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解人的骨骸來燒火作飯。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骸以爨。」後用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因糧盡援絕的悲慘困境。《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華傳》:「巡握節而死,非虧教也;骸以爨,非本情也。」也作「骨而炊」、「骨以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