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離、散開。《論語.季氏》:「邦分崩離,而不能守也。」《明史.卷一七八.列傳.韓雍》:「兩廣盜復起,僉事陶魯言:『兩廣地勢錯互,當如臂指相使,不可離。』」
離子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種使用離子交換樹脂來分離和決定離子的有效方法。陰離子或陽離子混合物可以在填充陰離子交換樹脂或陽離子交換樹脂的管柱中分離。陽離子交換樹脂最具活性的官能基是磺酸基(-SO3-H+)為一強酸,另羧酸基(-COO-H+)為一弱酸。陰離子交換樹脂包括四級胺基(-N(CH3)3+OH-)或一級胺基(-NH4+OH-);前者是強鹼,後者是弱鹼。離子層法使用流洗液抑制管柱及電導偵測器可廣泛應用於無機鹽類物種的決定。
超臨界流體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移動相為超臨界流體,而靜止相為鍵結在固體表面上的有機物種(organic species)之層法。其平衡類型為試樣成分在超臨界流體與鍵結表面間之分配(partition)作用。因為超臨界流體具有氣體與液體之特性,其較氣相層及液相層優異之處為(i)能分非揮發性及熱不穩定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不適於氣相層(ii)對液相層法中光譜或電化學偵測器無法偵測之無官能基化合物,均能以超臨界流體層法分離及鑑定。
剖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忠誠不二。《漢書.卷五一.鄒陽傳》:「兩主二臣,剖心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也作「剖心坼肝」。
教育成本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成本(educational costs)是指社會與個人因為實施與接受教育,所需支付的全部費用。教育成本包括社會團體(政府與民間)與個人投資兩大部分。
  分並計量教育成本的目的有三:其一在運用成本作為分教育經費與支出的依據,並據以推計教育制度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與可能獲得的教育資源。其次在發揮成本運用的經濟價值,使短絀的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期使教育的質與量能作適當的配合發展。其三是謀求成本負擔的公平原則,多方開闢教育財源,廣籌教育經費。
  成本支付的目的,不是為生產就是為消費,所以教育成本也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看。第一,教育可視為一種生產的活動。一般分教育成本的...
概念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念分(conceptual analysis)教育活動的實施雖不限於學校,但是學校卻是貫徹教育的最大機制。我們特別將廣義的教育方式,視為學校教育內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活動。體會運用「概念分」的方法去省察教育方法的思考邏輯。分學者認為「教學」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活動。對教者而言,他有一種意圖,打算使學生學到某事。因之,「教學」的概念其實以蘊含著「成效」的意義,有些分
服務成本效益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本效益分可追溯自十九世紀初期美國財政部長Albert GAllatin建議比較水資源相關計畫的成本效益;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政府各單位陸續以成本效益分政府各項政策設計與執行的影響等,成本效益分遂成為必要且重要的決策工具。臺灣也從60至70年代起有概念的引進迄今。成本效益分源自於經濟學的概念,強調在效率的概念下,分配資源給創造最高效率的活動與計畫。從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成本效益分為決策方案提供一種是否有利益的分方法,運用貨幣計算政策執行的所有成本和效益。成本效能分在計算時並非完全以貨幣為單位,而是以財貨、服務或其他相關價值產出等,衡量其單位並列為測量的基礎;強調的是政策的淨效益...
 Dmytrenko, April L. (2007). Cost-Benefit Analysis. Records Management Quarterly, 31(1), 16-19.
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金冷卻時,二種固相互相作用而生成第三種固相的反應,稱為「包反應」。為可逆反應,在二元合金系中且是恆溫進行。
結構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符合某特定使用目的而建造的構造物,由一些構材所形成。結構物因使用時要承受各種載重,因此必需分其承受載重時,構材產生的內力與變形,據以設計構材尺寸,並檢核變形是否過大,來保障結構物的安全性與使用性。例如建築結構常用的剛構架,由梁、柱構材所構成,承受靜載重、活載重及地震力等載重。
  欲分結構物承受載重時構材之內力,視結構物為靜定結構或靜不定結構而有簡、繁之別。靜定結構只要利用靜力學平衡方程式便可求得構材內力;靜不定結構則須配合變形諧合條件才能解得構材內力,一般手算的較常用方法包括撓角撓度法與彎矩分配法。結構較大時,目前通常配合電子計算機以有限元素法來分。以圖示結構而言,梁與...
秋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時桑弘羊、東郭咸陽、孔僅三位富商談到有關利益的事,就像分秋毫般精細的計算。典出《史記.卷三○.平準書》。後用以形容理財極為精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