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醍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為油脂狀的凝結物,性甘美溫潤,氣味清涼,古以此為純一無雜的上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獸部.醍醐》:「宗奭曰:『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亦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油脂。漢.王充《論衡.藝增》:「稻粱之味,甘而多腴。」宋.蘇軾〈送喬仝寄賀君〉詩六首之一:「結茅窮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肉類及具動物油脂等的食物。與「素」相對。[例]葷腥、葷素不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肥肉、油脂。如:「焚膏繼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宗室傳.摑保傳》:「摑保洞腹見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為炙。」
凝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凝固的油脂。語出《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多用來形容皮膚如油脂般光滑柔白。唐.白居易〈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蠟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蠟或油脂製成的燭,多用於照明、喜慶或祭祀典禮。《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南京這些鄉紳人家,壽誕或是喜事,我們只拿一副蠟燭去,他就要留我們坐著一桌喫飯。」《紅樓夢》第一八回:「一時傳人一擔一擔的挑進蠟燭來,各處點燈。」也稱為「蠟炬」。
痤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青春期男女易患的皮膚病,常在皮膚上發生小痘或黑頭。本病因皮脂腺過度分泌、毛囊角質異化、細菌增生所致起的毛囊發炎現象。也稱為「青春痘」。
捻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出現可能在十八世紀初期,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慶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除了綁架、勒索、搶劫之外,這些人和鹽的走私有密切關係。 爆發十九世紀上半葉,淮北不斷受到洪水侵襲。一八五三年,黃河潰堤,離開了過去五百多年來一直占有的水道向北移。這次黃河改道帶來的水患,位淮北帶來致命的一擊,捻亂也在這一年發生。這些捻軍的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有機化合物,是酸與醇經由脫水反應而得。分子量小者有水果香味;分子量高者是生物體內油脂的主要成分。
畫脂鏤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凝固的油脂上繪畫或冰上雕刻,一旦融化,則化為烏有。比喻勞而無功。漢.桓寬《鹽鐵論.殊路》:「故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月損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