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8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焦點團體訪談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社會地位可能會有不同,容易造成團體中「領導者效應」(leader effect),使少數人容易占據發言空間。主持人必須在不傷及成員尊嚴的原則下,促使團體成員來表達意見3. 透過催化技巧的運用,鼓勵沒說話的團體成員來發言,並觀察其行為和語言上的線索,以免造成免強與尷尬等場面4. 呈現冷場時,主持人不應太過緊張,應視此為一種具有意義的情感表示,適度運用技巧來移轉場面5. 受訪者往往會反轉角色,詢問主持人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只是在澄清研究目的,研究者可以...
手舞足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大序》1>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2>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3>之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孟子.離婁上》。 (2) 永:通「詠」,歌唱,指吟唱詩歌以抒發情感。 (3)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四「之」字皆助詞,無義。〔參考資料〕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發言、張揚。[例]聲明、聲請、聲罪致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曉悟、了解。如:「領會」、「領悟」。晉.陶淵明〈飲酒詩〉二○首之一三:「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訕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譏笑。[例]他那不得體的發言,換來會場中的陣陣訕笑。
宛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態度和藹、柔順。如:「發言時措辭宛轉些,別衝撞他人,引起爭執。」
沉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作聲、多言、發言、說話、講話、囂張
分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辦事或言語合適的程度。[例]政治人物發言時,要懂得拿捏分寸。
六六討論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六討論法(Discussion 66)目錄1 定義2 優點3 缺點4 步驟5 注意事項6 實施要訣7 關鍵字 定義這是以腦力激盪法為基礎,使在最短時間內達到人人參與、集思廣益的方法。此法又稱嗡嗡法,意謂一旦開始,氣氛熱鬧非凡。其原意為六人一組,每人發言一分鐘,最後由主席歸納出最好的意見。在實際運用上,可視實際需求做變通,每組人數的略增減,並得增列自由討論時間,實際費時約10~15分鐘。 優點1. 能在短時間中使團體氣氛活躍、熱絡,提升討論的氣氛。2. 使團體中的每個人成員都能參與討論,在團體中有存在感、參與感。3. 是...
臧否人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褒貶品評人物的好壞。《晉書.卷四九.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南史.卷一九.謝晦傳》:「靈運父瑍無才能,為秘書郎早卒,而靈運好臧否人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