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原來的狀態。如:「復原」、「光復」、「收復」、「恢復」、「康復」。
再、又。如:「復活」、「舊疾復發」、「去而復返」、「死灰復燃」。
回報、回答。如:「復仇」、「回復」、「函復」。
莫逆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不相通的義理勉強湊合解釋。[例]對於不了解的事,千萬不可穿鑿附會,以免造成誤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是真的。如:「假牙」、「假髮」、「假面具」、「假道學」、「虛情假意」、「假戲真做」。
借。如:「假手他人」、「狐假虎威」、「假公濟私」。
設或。如:「假若」、「假如」、「假使」。
休息的日子。如:「假期」、「年假」、「放假」、「寒暑假」、「銷假上班」。
好逸惡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重要性。共有五篇,其中〈適音〉篇說明音樂效能,在使人心平和,使欲望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治身治國的道理相通。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使人易於瞭解。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釋詁》:「譯,見也。」疏證:「見者,著見之義,謂傳宣言語使相通曉也。」唐.白居易〈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以華言唐文譯刻釋氏經典,自經品眾佛號以降字加金焉。」
隔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意不相通。《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即轉注。因此,轉注字形體不同(但通常有些相同部件),讀音有別(但聲、韻、調通常有點關係),而字義相通。例如,在某方言區,語素或詞語〈老〉讀與/匕/近,為了示音,便加上聲化的聲符「匕」,寫作「老」。這個語素或詞語在另一方言區顯然不會再念作/老/,姑且假設讀與/丂/近,為了示音,便換上聲化的聲符「丂」,變成「考」了。「老」與「考」讀音相近,是建類一首,「老」與「考」意義相通,是同意相受。事實上,自明趙宦光至清曹仁虎、王鳴盛、葉德輝、饒炯、劉大白等著...
君子不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君子體用兼備,不只一才一藝而已。《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宋.朱熹.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暗地相通。如:「勾結」。《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會出師表》:「沈鍊因失職怨望,教浩等煽妖作幻,勾虜謀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