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無條理秩序的。如:「亂兵」、「混亂」、「快刀斬亂麻」。
4.有秩序、能治理的。《書經.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與經驗不足:教師對實施探究式教學可能會有不正確的認知,因而使老師擔心無法預知結果,或不能控制教室的秩序及教學活動,這都會造成其認為實施探究式教學是冒險的活動。。無法輕易地改變教師的授課習慣:可能是因為教師在缺乏自信、害怕改變甚至圖安逸的情況下,而讓教師認為改變是冒險的,以至於保守地維持一貫的教法,不圖改變。學生形成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困難: 劉宏文(2001)指出,學生在進行探究活動時所提出的問題,大多源自於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及經驗而對現象產生的迷惑,由於此類問題並不適合成為探究教學的題材,應經由教師的引導與小組...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理分明而有秩序。如:「他凡事都能料理得井然有序。」《金史.卷二八.禮志一》:「珠貫棋布,井然有序。」
紊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散亂、無秩序。《西遊記》第二三回:「你看那豬八戒,眼不轉睛,淫心紊亂,急膽縱橫。」《紅樓夢》第一三回:「於是合族人丁並家下諸人都各遵舊制行事,自然不得紊亂。」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訂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是一種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的心理取向,在心理認同自己的角色,在行為上有責任心,以及義務。第三期 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在面對悠關道德的情境時,可本諸於自己的良心及個人價值觀從事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未必完全受傳統習俗或社會規範所限制。第五階段:社會法規取向-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且經大眾同意建議的。只要大眾...
部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秩序。《晉書.卷一八.陶回傳》:「峻果由小丹楊經秣陵,迷失道,逢郡人,執以為鄉導。時峻夜行,甚無部分。」
俗民方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工作、周末休息、每月5號發薪水、早上出門上班、傍晚下班,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可作為生活中藏有規律和秩序的例證。二、 以常識作為日常生活之基礎俗民方法論者主張,人類生活中的秩序,乃是建立在下列假定上1.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依據普通常識來做決定,亦即認定社會客觀存在且獨立於任何人之外。2. 社會具有規則,而個人被迫要學會辨認這些「沒有被紀錄」的規則,但人們通常只是了解這些規則的背景以及其運作模式。三、 透過研究者的觀察來了解高芬柯點明俗...
爭先恐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競相搶先而不肯落後。如:「搭乘公共汽車不爭先恐後,才能表現秩序之美。」也作「恐後爭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一定秩序及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織。如:「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賀傳》:「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有秩序的。如:「整齊」、「整然有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