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調節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調節學習(self regulated learning)很多學生非常被動、偷懶,以消極來抵抗師長的要求,有的學生成績很好,但讀書都是被父母師長所逼而做的,這就不是自我調節學習。如果學生針對自己覺得有興趣的科目,不是在師長要求或考試的威脅下,主動尋找學習資料或整理分析問題,找人討論,感覺不明白的地方,會鍥而不捨的請求老師協助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位學生對該科目有很高的熱忱,遇到困難也不畏縮,這就是所謂的「 |
自我中心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中心期係兒童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時期。此期的發展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我與非我」不分,即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所謂的「自我中心」或「自我中心氣質」。此期兒童只知關心自己的需求、欲望、情感,對別人的權利或興趣無感覺。皮亞傑稱「自我中心」為兒童的一種思考類型(a type of thinking),受自我驅力的激發。
皮亞傑指出自我中心期的兒童,道德意識猶未萌芽,不明白道德規範的意義,亦無道德價值判斷。因為「我」與「非我」不分,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團體中,當作別人中的一名,而且不能共享活動。故遊戲是純粹個人主義的活動,不知道... |
自我陶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浸在自我欣賞的境界中。如:「他的琴藝雖然普通,但卻自我陶醉,以為自我造詣很高。」
|
自我防衛機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目錄1 前言2 防衛種類2.1 否認2.2 壓抑2.3 反向作用2.4 投射作用2.5 轉移作用2.6 補償作用2.7 合理化作用2.8 退化作用2.9 認同作用2.10 昇華作用2.11 儀式與消解作用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前言當事人心生恐懼,或者感到焦慮時,將會產生自我防衛的機制,以保護自己來避免遭受傷害,或者來協調自己的焦慮。因此有些 |
自我效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崔徹(Strecher)等人曾對班杜拉(A.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作了簡明扼要的解說;在班氏的社會學習理論中,主要以誘因(incentives)、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s)、自我效能等概念及解釋行為。這些概念中又以自我效能和健康教育有較密切的關係,因為自我效能在行為的改變及維持方面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自我效能在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實踐中愈來愈受到重視。
班氏認為,行為的改變和維持會受到結果預期及效能預期(自我效能)的影響。結果預期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某項行為會導致某種結果的預估;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的執行某項行為的能力之預估。這二個概念... 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所提出,並成為其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簡稱SCT)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人對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自我效能與個人擁有的技能無關,而與所擁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斷有關。作為一種對自己所擁有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思維方式、以及情緒反應。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能夠增加個人與整體的成就與利益;將困難的任務挑戰當作磨練,而非視為應該避免的威脅,並且確保自己能掌握它。面臨失敗,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或是缺乏應該可以習得的知識或技能,反而...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nition.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54-57). Medford, N.J. : Informat...
|
鏡中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一個人的「鏡中自我」或「人鏡自我」均是透過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之中,經常接觸的人物,譬如同伴、父母、師長的行為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在人際交往與接觸的歷程之中,個人體認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了解到別人眼中自己的特點或價值,從而發展自己的人格、興趣、抱負或期望。
「人鏡自我」是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 Cooley, 1864~1929)提出的概念;顧里主張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來認識自我。每個人必須透過他的眼光了解世界,也必須學習採取別人的觀點或立場。顧里的說法和人類學家米德(G.H. Mead, 1863~1931)的論點接近;米德認為自我只有當個人能夠取替他人的角色時才存在。換言... |
自我分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包恩(Bowen, 1978)以自我分化來說明個體與家庭間互動關係。包恩其認為家庭是一個情緒系統,系統內存有彼此互動,相互依賴的關係。個人內有兩股力量在運作:(1)個別化(individuality):促使個體和家人在心理上有所分離;(2)連體化(togetherness):促使個體和家人在心理上有所關聯。在發展過程中,個體不斷受這兩股力量影響,若是個體的連體化需求太高,會使個體對他人產生情緒化的依戀,分不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而影響個別化歷程的發展。為因應發展需求,個體必須設法於內在獨立自主與外在他人互動連結關係中維持平衡,因此分化是一生發展的歷程,分化的過程會出現在個體與父母、重要他人...
|
自我期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對自己的希望。如:「她自我期許,能在這次的比賽中獲得好成績。」
|
自我教導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教導訓練是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麥欣保(D.H. Meichenbaum)所創立的一種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其基本假定是: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決定了他們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事。人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也就是所謂的內在語言,內在語言可分為三類:行動式的自我教導(例如告訴自己「今晚我一定要讀完這本書才能睡覺!」);因應式的自我教導(例如「別急!慢慢來!」);評量式的自我教導(例如「我做得真不錯!」)。這些內在語言若屬於正向,可以協助個體做正確的評估,並採取適當的因應策略;負向的內在語言則否,且可能造成個體的不適應狀態。而自我教導訓練的目的即在促使個體了解其負向內在語言對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並學習修正自...
|
自我調整方案(self-modificati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自我調整方案之意涵2 自我調整方案之五步驟3 自我調整方案之適合對象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自我調整方案之意涵自我調整方案是行為學派的技術之一,包含自我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