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作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拘泥於古而自行創始。唐.劉知幾《史通.卷四.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也作「自我作古」。
自我介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介紹個人家世背景與學經歷、專長等。如:「老師要求每位同學上臺做一分鐘的自我介紹。」「請你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自我認定混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認定(或同體)混淆是指艾利克森(E.H. Erikson)一九六三年所提出來的人格發展八大時期中,第五個時期(青年期)如果發展不順利時所形成的危機。在青年期中,青少年的發展特徵是自我認定(identity)的形成,也就是指青少年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將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知覺和對未來的期望產生關聯,以便形成一個統整的自我,達到自我認定的目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可能會遭遇困難而阻礙了自我認定的發展,這種情形稱之為「自我認定混淆」。在形成自我認定的歷程中,青少年會去思考有關「個人」的問題,例如「我現在想要什麼?」「我有那些能力?」「父母期望我將來做什麼?」「我自己希望將來如何?」等。經過反覆的...
自我調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調整 (self-regulation) 係指個體會透過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到外在行為的結果進行判斷,並藉此修正自我的行為,亦即個體會藉由行為結果,對自己的認知、動機、情感及行為產生監控、評估與調整的功用。   自我調整一詞是由Bandura 所提出,認為個體的自我調整是個人、行為及環境三者彼此之交互作用,也進一步指出,當學習者從事學習活動時,會透過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與自我反應等過程來調整其學習行為。   自我調整廣泛被應用在學習情境上,因為可以解釋個體的學習歷程,並協助學習過程中有效的監控、掌握自我的學習情形,且從中做適當的調整,提升自我的學習成效。例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指定閱讀範...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自我生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生成是魯曼(Niklas 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有機體和社會系統內在透過其本身組成分子的交互作用時,會有持續生長發展的傾向。
  此字的德文字係由希臘文autos和poiesis兩字組合而成,前者指自我,後者指創造或生產。這個詞是神經生理學家馬度瑞那(Humberto Maturana)首先創用,其所以保留希臘文形態,而不用德文的Selbstschöpfung,乃因此字德文易孳生誤解,誤以為創生是從無中生有。事實上,馬度瑞那所指的自我生成是在機體原有的組織結構中不斷繁衍分化使機體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能處理週遭環境的變化。有機體的細胞分裂是屬於一種自我創生...
自我狀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狀態是溝通分析理論對人格結構的假設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種思想和感覺的系統,該系統與一組相對的行為型態直接相關。溝通分析的創始人柏尼(Eric Berne)認為存在於自我之中的主要有三種人格結構,即父母自我狀態(P)、成人自我狀態(A)及兒童自我狀態(C)。父母自我狀態是指由父母或父母形象人物拷貝而來的行為、思想和情感。成人自我狀態指對此時此刻所發生之事件的直接反應,此反應包含了行為、情感和思想。兒童自我狀態是指由童年再現而來的行為、思想和情感。
  柏尼認為每一個人都有這三種自我狀態,事實上,人的自我可能有不同的呈現樣式,但可歸納為這三大類,對每一個個人而言,這三種自我狀態...
自我知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知覺係指個人對自己身心現況的覺知。
  若從人際關係中的人際知覺來看,自我知覺不僅是源自對別人的看法或印象,同時也與對自己的印象與覺知有關。即是一個人把自己的態度、知覺及情感等視為自己評價的對象。而這種對自己的覺知或看法是從個人與別人之間的交往互動中發展出來的,因此自我知覺的發展與個人所生長的社會與文化有極密切的關係。例如:兒童在幼小時即在家庭與社會中接受不同的性別角色訓練,因而能覺知到男女行為的反應、人格特質的表現與別人評價標準均會有所不同。譬如:男孩跌倒時,往往會覺知自己是男生,若哭泣會被別人所恥笑或譏諷,應表現出勇敢站起來的行為反應。
  有時候自我知覺即是從...
生涯自我效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倡導者班杜拉(A. Bandura, 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認為個人的效能不是被動的特質,而是自我系統與環境、動機及自我控制機制(self-regulatory mechanism),以至個人能力與成就等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種動態性能,而自我效能即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工作或行為可能達到何種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簡言之,即個人估計完成某項工作所具有的能力與信心(Taylor & Betz, 1983)。  依班杜拉(1977, 1981)的理論,自我效能的形...
自我肯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同自己的作為,並感到滿意。如:「自我肯定可以增強信心,克服困難。」
自我決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決定之所以可能,乃由於人有意志自由,所以能決定自己的行為或想做的事;也就是人「能夠」且「必須」對於先天所賦予的因素作自我駕馭與自我決定。尤其是「人的在世存有」方面,可以肯定其活動的空間和進入行為的真正界限,人可以利用其能力與機會,謀求有意義的存在。
  人能自我決定,也就是在自由意志之下,依據其判斷而作成之決定,但一旦作成決定之後,對於結果,自己一定要負責。
  在教育過程中,有許多要自己或別人協助選擇,但經過選擇後所做成的決定,等於是自我決定,那就必須去完成。自我決定的條件:(1)有決定的能力;(2)出於自願性質;(3)經過思考選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