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我控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控制(自制)是心靈中的理性對情緒、情感、欲望、需求或本能的控制,是在社會關係或道德規範的要求下,逐漸培養出來的意向力,用以控制自己的偏好和短暫的衝動。
  在中西很多哲學家的理論中,心靈中的理性和情緒(或情感、欲望等)處於對立的狀態。情緒是較低級的心靈狀態,並不是人所獨有,動物也有情緒作用。不過動物的情緒作用簡單,多是本能方面的反應。而人由情緒所引導或推動的行動往往都是物慾和私慾的表現;自由人和道德人絕不由情緒主導其行動,唯有經理性對情緒加以控制或節制,才能成為自由及道德人。個人的真正幸福也唯有透過理性對情緒的節制才能達成。我國〔中庸〕說: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便是用理性...
自我效能感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自我效能感理論2 理論原則3 自我效能感與動機4 參考書目 自我效能感理論 理論原則在個人自我知識和自我規約的各個層面看來,自我效能感可能是影響個人...
心智的自我管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智的自我管理(mental self-government)Sternberg以心智的自我管理---亦即心靈政府---比喻人類內在心智管理是一種有組織的運作,類似歷代政府管理人群,人類的心智運作也有心靈政府來管理。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特性,心靈政府也有特性,描述心靈政府的面貌可以從五個面向切入,包含心智管理的功能、型態、層次、與人的互動範圍和傾向,並指出有十三種思考風格。以下說明五種面向的十三種思考風格。1.心智管理的功能:從喜歡做的事情之法則、程...
自我涉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尼可斯(J.G. Nicholls)一九八四年的成就目標理論,在成就情境下,一個人的成就目標主要是在展現高能力或避免展現低能力。每個人都會因其不同的目標特質而對於展現能力有不同的判斷和建構方式。若是一個人是以贏過別人來肯定自己的能力,則稱其為自我涉入取向的人。此種人所注意的重點是在評鑑自己的能力,而此能力是以和別人的表現比較而知。由於自我涉入取向的人重視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因此會盡量展現自己的高能力或避免展現低能力。對於自我涉入取向的人,追求外在的目標常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力的一種手段。因此此種人在做一件事時,所考慮的重點是如何達到目標,並不重視改善自己的技能。
  尼可斯又指出...
自我主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主宰是一種自我控制的型式。表現於一個人控制自己的感覺、習慣、情感、情緒、衝動等,以便使自己的行為合乎道德規範和作人的理念,不會作出違法失德的事。
  自我主宰就是能控制自己,不受誘惑,也不受威脅。出於堅毅的意志力和堅強的信念,相信作好人才是作人的理想,而不致率性而行做出壞事。
自我批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論自身的是非好壞。如:「確實自我檢討、自我批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會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自我」的概念主要在說明個人意識在社會共同生活中發展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 Cooley, 1864~1929)基於社會有機論的觀點,強調社會的整體性,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依存關係,認為個人的思想觀念是在社會交互活動中發展出來的,而社會又是個人意識的構成,所謂「社會自我」乃在此發展的過程中形成。
  顧里認為社會自我不過是從共同生活中所抽出的任何理念或理念系統,為心靈所珍惜而視為己有者。顧里藉「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觀念,說明自我觀念的形成,是透過與別人的交互影響,設身處地以反觀自己的結果。他以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
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圖是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的自我分析方法,為精神科醫師杜塞(John M. Dusay)所創,杜塞是TA創始者柏尼(Eric Berne)的高徒,因創始自我圖獲柏尼紀念科學獎。
  杜塞在其所著〔自我圖〕(Egograms: How I See You and You See Me)一書中對「自我圖」下定義如下:「自我圖是以圖表表示人格各部門的關係和表露於外的心理能量。」從自我圖可以窺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形態。自我圖可以根據直覺繪製,最近已有採用問卷法繪製自我圖。
  自我圖將三種自我狀態分為嚴控的父母(Controllin...
自我理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層生態學者如Bill Devall與George Sessions等所提倡的一種規範:人應該達到自我理解。自古以來,希臘哲學家、基督教、佛教、浪漫主義、以及馬克斯主義都曾強調,「認識自己」是構成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謂「認識自己」指的是,人透過自我檢查,超越表面的、瑣碎的、暫時的慾望與信念,發現或看到自己真正的本性。深層生態學者相信,人的自我理解就是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們的本性不是孤零零、毫不相干的個體,而是與自然界其它的部份並沒有本體上的區隔;我們是由「我們與自然界的其它部份之關係」所構成的。(參見『整體主義』)。
教師的自我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對其本身角色的期望;構成教師自我形象。教師的自我形象不僅影響班級教學與師生關係,同時還影響教師團體的聲望與地位。柯布(J. Kob)曾研究德國四所中學八十二位教師的自我形象,結果發現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為教育中心型,二為學術中心型。教育中心型重視教師所具備之教育功能,不重視自己的學術背景,他們認為教育工作,應注重教育專業知能與教學技術,學術素養應居其次。學術中心型則相反,他們根據自己的學術背景及對於專門科目的知識,懷有角色期望:認為自己是學者或從事某一專門科目(如文學、科學、音樂、藝術等)教學的人。這類教師不認為教學本身重要,而認為教學只是應用自己專精知識的活動或過程而已。
 ...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