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暴虎馮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暴虎,空手搏虎。馮河,不用船,徒步渉河。用以比喻人作是只憑藉蠻力,而不知善用智謀。 出處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故事 補充(1)相似詞:有勇無謀、血氣之勇(2)反異詞:智勇雙全、足智多謀 例句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深思熟慮,千萬不要當一個暴虎馮河的莽夫。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355,金安文教機構
口若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形容人善於言詞,說話流利,彷彿傾瀉的河流,滔滔不絕。懸河,由上向下奔瀉的河流。 出處(1)晉書郭象傳:「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2)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故事晉朝時候,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很有才學。尤其,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能夠留心觀察,並思索它的道理。後來,他愛好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有很深刻的研究。當時,有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一概辭謝了。每天只是研究學問和談論哲理,就...
朝三暮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解釋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出處莊子<齊物論>:「狙公賦栗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解釋狙:猿。狙公,養猴的人。芧:橡子,或說栗子。本意用以比喻愚者之昧於審辦,而巧者之工於設辭。但是後世轉移其義,現今多比喻心志不堅,操守不定,一時這樣,一時那樣。 故事戰國時代的宋國,有一個很愛養猿猴的人不但猿猴養的多,連猿猴心意都有都瞭若指掌,大家都稱他「猿猴先生」。猿猴有一樣,和猿猴先生相處久了,很得猿猴先生的歡心,所以雙方處的很開心。只是猿猴數量增加很快,猿猴先...
滄海一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粟,小米。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出處北宋 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故事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宋神宗時,蘇軾曾被貶官,降為黃州團練副使。當時黃州附近有一處名叫赤鼻磯的名勝,也叫赤壁,因為與三國時吳、魏交戰的「赤壁之戰」古戰場同名,所以赤鼻磯成為後人遊覽憑弔的地方。蘇軾來到黃州,也常到此處勝跡遊賞,並曾以此地為名,撰成前後〈赤壁賦〉兩篇。在前〈赤壁賦〉文中,蘇軾藉與賓客泛舟其上時,抒發萬物興衰、人事變遷的感嘆。文中提到因遊...
人面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1)形容女子貌美,能與桃花爭艷。人面,指美麗的女子。(2)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出處崔護遊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祇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故事唐朝時代有一個詩人,名叫崔護。有一年的清明節,他獨自一人到城南踏青。無意間看到一座村舍,四面圍著盛開的桃花,環境美麗如畫。不禁引起了好奇心,想去拜訪一下這屋子的主人。於是便藉詞口渴,上前敲門。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出來開門的竟然是一位豔麗絕倫的女子,並且很殷勤地招呼他。這次奇...
無伐善無施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注音2 解釋3 出處4 典故5 譯文6 補充7 實例8 參考資料 注音ㄈㄚˊ ㄕㄢˋ ㄕ ㄌㄠˊ 解釋對別人不稱讚自己的優點,也不張揚自己的功勞。 出處先秦兩漢 -> 儒家 -> 論語 -> 公冶長 典故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譯文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與朋友一起享用,壞了也不會感到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蚍蜉,一種大螞蟻。撼,搖晃。螞蟻企圖搖晃大樹。比喻自不量力。 出處唐 韓愈 <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自不量力」 故事 補充(1)相似詞:螳臂擋車、班門弄斧(2)反異詞:量力而行、自知之明 例句憑你這種不純熟的實力,還想和奧運選手同臺較量,簡直是蚍蜉撼樹。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234,金安文教機構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實例6 參考資料 解釋全句是說本來無事,但庸俗的人因不明事理,卻覺得困擾。比喻庸愚不足以應事變,徒增紛擾。庸人,平常的人,指沒有什麼特別作為的人。 出處(1)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2)舊唐書陸元方傳:「天下本自無事,祇是庸人擾之,始為繁耳。」(3)佩文韻府十七條引作「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故事唐朝時有位陸象先,其父親為武則天的宰相,由於自小受到家庭的薰陶,因此在青年期其做人做事就很有器度。在唐玄宗時期,先外放做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劍南道按察使。任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更。表示程度增加或範圍之外另有補充。[例]梨子比蘋果還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義。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