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阻止。如:「妨礙」、「阻礙」。
妨害、不利、有影響。如:「無礙」、「礙眼」、「礙事」、「有礙觀瞻」、「礙手礙腳」。
影響事情進行的人或事物。如:「障礙」。
障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阻礙。唐.白居易〈春日題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詩:「但覺虛空無障礙,不知高下幾由旬。」
2.阻礙通行的東西。如:「排除路中的障礙。」
身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肉體與精神。《董西廂》卷一:「費盡身心,終是難逢忔戲種。」
多元文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要求課程內容要有效的反應其種族的歷史、文化和經驗,不應提供以白人為中心的教材。緊接著,低收入族群、身心障礙族群、文化不利族群也紛紛要求教育均等,使得多元文化教育日受重視,在課程上逐漸呈現多元性,而學校文化也要反映不同學生文化背景,教師也要發展不同教學方式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由於不是每人都相信多元文化的價值,有人認為過分強調族群,不容易建立國家認同。而且族群文化和語言過於複雜,不容易能夠在學校有限的課程中融入教學,難以對各個族群介紹的全面。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多元文化教育起源於1960美國掀起的族群改革運動,其訴求為反抗...
多元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多元評量的意義2 二、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一、多元評量的意義以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所引申出的多元智能教學及多元智能評量,是指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元的表達其對學習內容的感受和接受方式,包括語文、數學邏輯、空間視覺、音樂節奏、肢體律動、人際合作、對自我的反省,以及對大自然的觀察等方式。多元評量指的是「以最真實的評量來鑑定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以多種評量方式與措施進行教學評量」。學生要多元表達,教師則宜多元評量的方法評量學生多元智能,進而開發學生不同的潛能。多元評量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且評量方式多樣化,不只是紙筆...
生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定義2 二、特徵3 三、步驟4 四、限制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一、定義依生態學的觀點,個體的行為是個體與所處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態評量便是透過各種方法,對學生在各種生態環境中的能力需求及必備能力進行分析,以利於教師為學生設計功能性的學習目標,並進行教學。 二、特徵生態評量的最終目的在於教導個體適當的社會性行為,協助個體達成社會化。茲將生態評量的特徵歸納如下:1. 以學生目前及未來可能接觸的環境為評量範圍:以學生所生活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包括學校、家庭、社區、工作場所和休閒娛樂。2. 個別化的評量過程:隨學生的生活時間和環境而改變內容和結果。3. 強調協助學生成功的適應:調整教...
認知能力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認知能力的定義2 二、認知能力的內涵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一、認知能力的定義張春興(1989)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指出,認知(cognition)為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認知的涵義廣泛,舉凡知覺、記憶、想像、辦認、思考、推理、判斷、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之;個體知識獲得的歷程,及個體在生活環境中究竟如何獲知,知之後在必要時又如何用知。認知發展是除了智力發展之外(狹義的定義),泛指一切認知行為的發展。 二、認知能力的內涵1.知覺(perception):指個體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圍世界的事物做出反應或解釋的心理歷程。2.記憶(memor...
全語文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27-32。黃雲溎(2002)。全語文教學對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兒童英文學習之個案研究-全語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
課程本位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一、定義2 二、特徵3 三、特殊教育上的應用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定義Tucker認為「任何以實際上課的課程內容為依據,來考量學生技能發展的程序,都可稱為課程本位評量」。張世慧及藍瑋深指出課程本位評量的基本條件有三:測量材料選自學生的課程中;須經常性且重複的施測;測量結果可作為教育上的決定。 二、特徵課程本位評量的特徵,包含以下幾點:1. 以教學的內容出發,材料取自於學生的學習經驗。2. 藉由評量隨時檢視學生的學習,反省教師的教學缺失,填補評量和教學之間的差距。3. 可重複施測,沒有練習作用的限制,反而可以了解學生在進行補救教學後學習進步的情形。4. 評量結果常作為教學決策的依...
口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每個人都有過舌頭打結得經驗。如果你專心注意聽自己今天說過的話,我敢打賭你一定會發現自己重複某些用詞。事實上,「口吃」在日常交談中是相當正常的現象。我們能說話是靠嘴巴、聲帶以及大腦三者之間相互協調,當其中一方動作較快時,我們就會出現口吃的情形。兒童學習說話時,很自然地會經歷一個重複說話的階段,例如「媽媽,媽媽,你看,你看,你看那個東西!」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口吃,通常這是在二至五歲的階段會發生的行為。即使孩子沒有口吃的問題,也可能會有這種現象,有時會持續幾天,有時幾個月,甚至幾年。如何區分是成長階段的一般日常性口吃,還是真正的口吃,關鍵在於孩子口吃的頻率與方式。目錄1 一、診斷與原因2 二、口吃問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