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72.423 ms
共 1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青出於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石。君子就是要接受繩墨般的約束,礪石般的磨鍊,假如能廣泛地去學習,而且能時時反省自己,那就不會有什麼過錯了。後來就從荀子這段話中演變成「青出於藍」這句成語,原來是用來比喻學習的效果,後多用來比喻學生表現較老師出色,晚輩成就超過前輩。
|
一簞食,一瓢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簞食瓢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簞食瓢飲」原作「一簞食,一瓢飲」。顏回名列孔門德行科,他的個性好學,不會遷怒到別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錯,在所有弟子中,最為孔子器重。顏回家貧,經常三餐不繼,卻沒有動搖他行仁的信念。因此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稱讚顏回,說:「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之中,別人都難以忍受這種愁苦,但顏回仍舊沒有改變他的快樂。顏回真是賢德啊!」顏回英年早逝,對孔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孔子悲嘆顏回之死「是上天要毀滅我啊」!由此可知孔子痛失英才那種深沉的惋惜與失落。「簞食瓢飲」這句成語,就從《論語》原文「一簞食,一瓢飲」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
|
悲天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7>人窮也,惡8>得以自暇逸乎哉? 〔注解〕
(1) 爭臣:能直言規勸國君過錯的臣子。
(2) 禹:姓姒氏,號禹,夏代開國的君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禪讓為天子,世稱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傳位於子啟,而開君主世襲之制。
(3) 孔席不暇暖:孔子總是席子都還沒坐暖,就起身去忙別的事。暇,空閒。見「席不暇暖」。
(4) 墨突不得黔:墨子在新住所的煙囪都還沒被燻黑前,就離開到別的地方去繼續工作。突,煙囪。黔,黑。見「墨突不黔」。
(5) 安佚:安逸。佚,放縱的,通「逸」。
(6) 陽子:陽城(西元736∼805),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幼家貧不能學,乃為集賢院寫書...
|
趾高氣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食客好幾百人,都沒人敢進諫,只有我敢,這是一喜;再者,我的諫言又獲得採納,這是二喜;進諫後可使您免於過錯,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願護送象床,他允諾:我如果幫了他的忙,便送我寶劍一把作為答謝。」孟嘗君問他是否收到寶劍,他說還沒有。孟嘗君不但要他趕快去把寶劍收下,還在門板上寫下:「能使我揚名、阻止我犯錯,縱然私下收受寶物的人,都請快來進諫。」 除了《戰國策》之外,時間較早的《左傳》已有「舉趾高」的說法。《左傳.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羅,鬥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必敗。舉趾高,心不固矣。』」說的是: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顯得很驕傲,必定會失敗。不過,在《戰國策》中,除了「舉足...
|
簞食瓢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簞食瓢飲」原作「一簞食,一瓢飲」。顏回名列孔門德行科,他的個性好學,不會遷怒到別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錯,在所有弟子中,最為孔子器重。顏回家貧,經常三餐不繼,卻沒有動搖他行仁的信念。因此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稱讚顏回,說:「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之中,別人都難以忍受這種愁苦,但顏回仍舊沒有改變他的快樂。顏回真是賢德啊!」顏回英年早逝,對孔子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孔子悲嘆顏回之死「是上天要毀滅我啊」!由此可知孔子痛失英才那種深沉的惋惜與失落。「簞食瓢飲」這句成語,就從《論語》原文「一簞食,一瓢飲」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生活簡單、清苦。出現「簞食瓢飲」的書證如三國魏....
|
蒸蒸日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級科舉考試。這樣的情形持續兩年之後,李衛、王國棟、王蘭生等人上奏表示:浙江一帶的士子已經反省自己的過錯,風氣完全改變,正在不斷地進步發展之中,請皇帝下詔讓浙江士子恢復參加科舉。原文中「蒸蒸日上」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事物不斷地進步發展。
|
陽春白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宋玉以歌者唱陽春白雪這種高雅的曲子,反而不受到大眾歡迎的例子,來...
|
一蹶不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且感到納悶,於是就詢問弦章,為什麼群臣們會是這樣的反應。弦章說:「這是因為那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而古人曾說,國君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這則故事中蘊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
|
以儆效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儆,警告;尤,過錯。「以儆效尤」指對某一壞人所做的壞事處以重刑,來嚇阻其他想要仿效做壞事的人。《歧路燈》第九三回:「況這些槍手們,即令果是科目中人,也成了斯文的蟊賊,自宜按律究辦,以儆效尤。」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