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達到。《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列傳》:「夫樂而不荒,憂而不困,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頤養精神,致之無疆。」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轅,大車前部套在牲口左右兩邊的木頭,用以拖車。轍,車輛駛過留下的痕跡。「南轅北轍」指本要向南,但卻駕車往北行,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典出《戰國策.魏策四》。後亦用「南轅北轍」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馳,或比喻遙隔兩地。 △「背道而馳」
殊途同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異曲同工,百慮一致反義:分道揚鑣,本同末異,背道而馳,南轅北轍辨似: 「殊途同歸」及「異曲同工」都有方法或途徑不同,但最後結果卻相同的意思。 「殊途同歸」側重於所達到的目的相同;「異曲同工」側重於所得到的效果相同。 殊途同歸 異曲同工 辨似例句 ○ ㄨ 只要目的地相同,無論搭乘陸運、空運或航運,最後都可~,到達同一地方。 ㄨ ○ 這兩棟建築的外觀設計,有~之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極端、達到極限。如:「盡善盡美」。《文選.皇甫謐.三都賦序》:「引而申之,故文必極美;觸類而長之,故辭必盡麗。」
亦步亦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子走的時候,我也跟著走;夫子快步走,我也跟著快步走;夫子快跑時,我也跟著快跑。可是當夫子奔走速度達到非常快速的時候,我卻只能在後面瞪著眼睛直看。」顏淵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孔子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但是卻發現某些地方是無法模仿、跟上腳步的,也就是孔子不需要說什麼,眾人就自然信服;不曾親近或偏袒,但情意卻自然而周到;沒有爵位,而百姓卻自然歸向他,這些在顏淵的心中,一直無法看出是什麼緣故,因此就向孔子請教。而孔子也向顏淵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虛心的順應自然萬物之變化,遵循著既有的大自然規律的關係。後來「亦步亦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事追隨或仿傚別人。
不亦樂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語譯3 4.相似、相反詞3.1 相似詞3.2 相反詞4 5.例句 1.出處《論語‧學而》 2.語譯用來表示事態發展達到極高的程度=3.故事內容=》: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不可開交 相反詞無所事事 5.例句這幾天我們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樂」。韓非是戰國末期的韓國諸公子,他眼見韓國國力衰弱,竭力主張使用刑術法治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他屢次上諫韓王,均不受重視,因而發憤著書,即成今日之〈韓非子〉,表達自己的治國理念。其中〈十過〉一章在闡述君王如有十個重大過失之一,就足以亡國,其中一項就是沉溺於音樂享樂中,而忘了國事與應有的禮儀。他舉春秋時期晉平公的事為例,當時衛靈公要前往晉國會見晉平公,經過濮水附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問左右有無人聽過,眾人皆說沒有,衛靈公便請樂師師涓將它譜下來。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款待他,酒酣耳熱之際,衛靈公便要師涓演奏那新譜下來的美樂助興。師涓演奏到一半,晉國樂師師曠趕忙阻止說:「這...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指捕得到了魚,便忘掉了用來捕魚的筌。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也比喻人在達到目的以後,就忘記他賴以成功的憑藉。語本《莊子.外物》。[例]做人要飲水思源,千萬不能得魚忘筌,忘了根本。
槁木死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槁木,乾枯的木頭。死灰,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槁木死灰」本指道家忘卻形體,追求清虛寂靜的境界。據《莊子.齊物論》所載,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後來「槁木死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如《紅樓夢》第四回:「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無聞無見。」
事半功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事半功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工作效率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