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5.02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白事物的根道理。《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雖干戈倥偬之餘,尚不廢文明之治,可謂知者矣。」
宋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刻指宋代刻印的圖書。宋代是我國雕版印刷的興盛時期。西元960年北宋建國後,政府承襲五代制度,由國子監主管刻書,除儒家經典外,又較大規模地校刻了史書、子書、醫書、算書、類書及詩文總集。在中央政府的影響下,地方官府(包括各地公使庫、州、軍、郡、縣學等)、寺院、私家和書坊都相繼刻書,形成官刻、私刻、坊刻並舉的局面,其雕印數量之多、範圍之廣、質量之精,不僅是空前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明清兩代也有所不及。宋代刻書地點,除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陽與四川眉山是主要刻書中心。浙江手工業發達,商業興盛,又盛產紙張,具備發展雕版印刷業的有利條件。杭州在五代時已是政治經濟中心,北宋監...
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制度之研究 日中小學教師素質管理現況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師資培育採取「大學教師養成」及「開放制教師養成」原則,至今不變。教師的培育包括養成教育階段(教職預備教育)採用(甄試)階段與研習(新任,現職)等階段,每個階段都其意義與功能。而「大學教師養成」就是所謂直接養成方式,是指教師培育方式採取設置以教師養成為目的之教育大學或教育學院,在此大學或學院畢業...
芳賀矢一(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芳賀矢一(1867~1927),號芳麗生‧龍江,出生於日越前國(現在福井縣)。芳賀矢一是日明治、大正時期的日語言學者。他引用德國的文獻學以整理日的傳統語文,並建立新的日文獻學,對日語言及文法的修正及日國內各級學校所用的日語教科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芳賀矢一於明治二十五年(1892)畢業於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國文科(學系)。一八九八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助理教授。一八九九年赴德國留學,專攻文學史研究法。一九○二年升為教授。一九○三年,獲得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一五年當選日帝國學士院會員(研究院院士),一九一八年擔任國學院大學長(校長)兼皇典講究所調查委員長。二十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與日海之間,由州、四國、九州、北海道等四個大島及附近小島所組成,面積三十七萬八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億二千一百五十萬人。首都為東京都(Tokyo),人民信仰日神道教、道教、佛教,主要語言為日語。為君主立憲的國家。漁產豐富,海運便利,是亞洲最大的工業國家,幣制為Yen。也稱為「扶桑」。
公民教育目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在二次大戰後,以「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又於一九四七年四月頒布〔教育基法〕,同時公布〔學習指導要領〕(課程標準),廢除「公民」科,而在「社會」科中包含修身、公民、歷史、地理等學科。並一九五八年,第三次修訂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又確定「道德」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科目。在〔學習指導要領〕中說明:社會科與道德科係屬相輔相成的科目,其功能依下列原則畫分:前者在於社會的認識,屬於道德認知的層面;後者在於習慣的養成,屬於道德實踐的層面。因而,公民教育的實施,「社會」是屬於教學的科目,而「道德」則為非正式的教學科目,必須透過學校全部的教育活動,以達成實踐道德,培養適合民主社會自律、自主的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的面目。《西遊記》第二一回:「一把抓住妖精,提著頭,兩三捽,捽在山石崖邊,現了相,卻是一個黃毛貂鼠。」《醒世恆言.卷六.小水灣天孤詒書》:「那妖狐索性把身一抖,卸下衣服,見出相,向門外亂跑,風團也似去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籍、籍。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第一折》:「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貫西洛人也。」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老夫姓張名義,字文秀,貫南京人也。」
教育的機會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謂機會成,是指一項貨幣或勞務,使用於某一途徑,就相對地減少其他途徑使用這項貨幣或勞務的機會。
  在教育上,計算各級學生(國民中學以下學生因為沒有達到參與勞動生產的標準,在計算機會成時排除在外)教育成的時候,都應該計算他們的機會成是多少。舉例而言,一個高中畢業生,如果畢業後不上大學,每月工作的待遇是一萬元,但若他考上了大學,就放棄了每月賺取一萬元的工作機會,這是捨棄所得(earnings foregone)。他讀大學的費用,除了支付學雜費等直接成外,還應該包括每月一萬元的間接成(也就是機會成),在他讀大學四年期間,機會成就相當地可觀。
  除了學生在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臉緊繃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兩位舅爺看了,把臉喪著,不則一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