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5.17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基模(Schem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知識表徵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一種,是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理論中的基本觀念之一,皮亞傑用基模來解釋個體如何認識並適應環境。他認為當個體面臨刺激情情境或問題情境時,會先用既有的認知架構與之核對,產生認知作用,也就是說將所遇到的新經驗,納入其舊有經驗的架構之內,這種歷程稱之為同化(assimilation)。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很多知識是以基模的形式儲存在人的記憶系統裏的 (Anderson, 1983; Rumelhart, 1980)。基模跟其他知識表徵的分別在於它是比較大的和較有組...
智力三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緣由2 人類智力形成3 傳統智力測驗的兩項限制4 其他智力結構發展理論4.1 雙因論4.2 群因論4.3 多元論4.4 結構論4.5 流體與晶體4.6 階層論5 參考資料6 外部連結 緣由智力三元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史登柏格 (Robert J. Sternberg) 於1985年首次提出。智力三元論的興起,是受了認知心理學上訊息處理論的影響,將人類視為如同電腦處理訊息的過程,以認知歷程的觀點,來解釋認知活動中所需要的能力。換言之,要了解什麼是...
敘事治療(narrative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ative therapy 參考資料1. 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9)2.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p. 126-127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當時文與可已經過世,睹物思人,於是以此畫為篇名,寫下〈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文中敘述文與可畫竹的理論和對文與可的懷念。文與可十分喜愛竹子,所以在窗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無論晴雨寒暑,都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情形和姿態變化。文與可曾告訴蘇軾說:「畫竹之前,胸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應,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段文字成為古代重要的繪畫理論。後來「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事有定見。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1.1 發展由來1.2 自我中心語言(私自對話)1.3 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1.4 鷹架理論1.5 參考資料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發展由來此為皮亞傑之後的發展理論,強調發展是一種連續的過程,在這時候的重點主要有三項,自我語言中心或是稱為私自對話,還有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最後是鷹架理論,此三者構築了發展
桑代克學習三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桑代克的學習三定律即是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Thorndike’s Laws of Learning)。桑代克根據「迷籠中的貓」實驗,提出聯結學習理論。貓在迷籠中學會拉環取食前,有多次嘗試行為,初次正確行為是偶然的,經過重複歷程後,貓學會立即拉環做出正確反應。其理論又稱為聯結主義,不採取刺激代替的原理去建立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在動物多項反應中,選定欲增強者,在個體每次反應後給予獎賞,從而加強其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更進一步,桑代克提出影響刺激與反應...
精粹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entialism 參考資料Allan C.Ornstein/著,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頁72-80。台灣培生教育出版。黃政傑(2000)。課程設計,頁104。東華,台北。
似是而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面上好像對,實際上並不對。語本《孟子.盡心下》。[例]不要輕易聽信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
後設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it) 隱藏的 (implicit)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l)被認為是「後設認知」理論的創立者,以及這個詞語的「始創人」。根據他的理論,「後設認知」可以分為「後設認知知識」及「後設認知經驗」或「後設認知規則」兩部份: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指在認知的過程(processes)裡所獲得的知識(acquired knowledge),亦即可用於控制認知過程的知識; 「後設認知經驗」或「後設認...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