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34.37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日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家之雞犬牛羊卻都暴斃而死。於是後人每到九月九日這一天就都會登高,佩戴茱萸,以及喝菊花酒。唐朝詩人王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裡就寫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朝的蘇軾更是在〈九日次韻王鞏〉一詩裡以錯過重陽節時令賞菊,就沒有興味可言,並進一步申述菊花漸漸枯萎,連戀花的蝶兒也要發愁了。典源又見宋.蘇軾〈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詞。內容則是表述蘇軾被貶到黃州後對於時不我予的感慨。後來「明日黃花」就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道貌岸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道的人容貌莊嚴肅穆。形容外表莊重嚴肅的樣子。語本敦煌變文《摩詰經講經文》。 △「一本正經」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雪泥鴻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語拼音︰fēi hóng xuě zhǎo釋義︰猶「雪泥鴻爪」。見「雪泥鴻爪」條。 01.清.陳崧〈風入松.當年結夏〉詞:「浮世飛鴻雪爪,故山亂葉茅庵。」 參考詞語︰鴻爪雪泥注音︰ㄏㄨㄥˊ ㄓㄠˇ ㄒㄩㄝˇ ㄋ|ˊ漢語拼音︰hóng zhǎo xuě ní釋義︰即「雪泥鴻爪」。見「雪泥鴻爪」條。 01.清.袁枚〈答何獻葵明府書〉:「追憶當年留宿,或提燈而采荷葉,或曳足而仰星河……忽忽四五年,鴻爪雪泥,都為陳跡。」 參考詞語︰鴻泥雪爪注音︰ㄏㄨㄥˊ ㄋ|ˊ ㄒㄩㄝˇ ㄓㄠˇ漢語拼音︰hóng ní xuě zhǎo釋義︰猶「雪泥鴻爪」。見「雪泥鴻爪」條。 01.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
畫蛇添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01.《三國志.卷四五.蜀書.鄧張宗楊傳.張翼》:「翼曰:『可止矣,不宜後進,進或毀此大功。』大怒。曰:『為蛇畫足!』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參考詞語︰畫蛇著足注音︰ㄏㄨㄚˋ ㄕㄜˊ ㄓㄨㄛˊ ㄗㄨˊ漢語拼音︰huà shé zhuó zú釋義︰猶「畫蛇添足」。見「畫蛇添足」條。 01.唐.韓愈〈感春〉詩四首之四:「今者無端讀書史,智慧只足勞精神。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參考詞語︰為蛇添足注音︰ㄨㄟˋ ㄕㄜˊ ㄊ|ㄢ ㄗㄨˊ漢語拼音︰wèi shé tiān zú釋義︰猶「畫蛇添足」。見「畫蛇添足」條。 01.明.王廷相〈答何柏齋造化論〉一四首之八:「此論為蛇...
舉案齊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觀漢記.卷一八.梁鴻列傳》鴻鄉里孟氏女,容貌醜而有節操,多求之不肯。父母問其所欲,曰:「得賢婿如梁鴻者。」鴻聞乃求之。女椎髻,著布衣,操作具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耀,名孟光。將妻之霸陵山,耕耘織作以供衣食,彈琴誦詩以娛其志。鴻將之會稽,作詩曰:「季春兮華阜,麥含金兮方秀。」適吳,依大家1>皋伯通2>廡3>下為賃舂4>。每歸,妻為具食5>,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6>常齊眉。伯通察而異之,曰:「彼傭賃,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注解〕 (1) 大家:世家望族。 (2) 皋伯通:東漢人,生卒年不詳。頗有賢行,為吳地的世家大族。 (3) 廡:音ㄨ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由此岸到彼岸。同「渡」。《漢書.卷四八.賈誼傳》:「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楫。」
奇貨可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二.龍君楊少參》:「時又有無賴青衿王制者,同一斥吏,偽造海中丞瑞疏,醜詆江陵,刻印遍售。此不過欲博酒食資耳。時操江胡都御史檟得之,大喜,以為奇貨可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原來的、以前的。如:「故鄉」、「故國」、「故交」。《楚辭.宋玉.招魂》:「魂兮歸來,反故居些。」唐.王〈春中田園作〉詩:「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規範、榜樣。如:「以身作則」。《詩經.大雅.抑》:「敬慎威儀,民之則。」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