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73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居安思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襄公十一年》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辭曰:「夫和戎狄,國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願君安其樂而思其終也。《詩》曰:『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樂只君子,福祿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帥從。』夫樂以安德,義以處之,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而後可以殿邦國,同福祿,來遠人,所謂樂也。《書》1>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2>,寡人3>無以待4>戎,不能濟河5>。夫賞,國之典也,藏在盟府6>,不可廢也,子其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拱捧。《左傳.成公二年》:「再拜稽首,奉觴加璧以進。」《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郢書燕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獻策!”燕相國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燕王,燕王聽了十分高興。他以相國的政見為原則,廣招賢士,從而使燕國政通人和,日益強盛。摘自【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近辭 穿鑿附會 牽強附會 望文生義 相反辭 歷歷可考 信而有徵 修辭譬喻 借代 資料來源多功能成語彙編 泰宇出版公司 p122實用成語辭典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27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停止。漢.班昭〈女誡〉:「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內離則惡揚。」《紅樓夢》第一五回:「賈赦等見執意不從,只得告辭謝恩回來,命手下人掩樂停音。」
興師問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
拼圖法第二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精熟討論主題。5.回到小組,報告自己研究的主題。6.進行小考,並將個別得分轉化為小組得分。7進行個人和團體表揚。目錄1 壹、準備活動2 貳、教學流程2.1 一、全班授課2.2 二、分組學習2.3 三、學習評鑑2.4 四、學習表揚3 參考書目 壹、準備活動拼圖法第二代之準備活動包含決定學生基本分數、學生分組以及準備教材。基本分數以學生之學習狀況,游生共同決定一個能代表學生學習程度之分數。學生採異質分組。準備教材主要如下:1.專家單(topic sheet):選擇單元、故事等,編成專家單,並編擬專家主題。2.討論題綱:引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經過。《書經.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約法三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嬰,更把軍隊撤出城外,駐軍灞上。為了收買人心,劉邦又與當地父老約定三條法令,包括殺人的處以死刑,傷人和搶劫偷竊的,則依照犯罪的輕重而判刑。這樣,百姓更加擁護劉邦,希望他能稱王。=四.=例子 一開始我就跟他們約法三章了,他們不會出爾反爾吧?=五.=故事秦朝暴虐,才幾十年時間,天下就大亂不治。公元206年, 劉邦率領的漢軍攻進秦朝都城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了。劉邦看到秦王宮富麗堂皇, 便有些動心 。張良等勸他不要走秦朝的老路,於是劉邦下令封閉存了王宮,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安定民心,嚴明法紀,劉邦把各縣豪傑召集來,說:「...
生涯類型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致,就成為最佳的生涯選擇。2.大部分的工作綜合多種型態,因此,Holland用三個英文字母代碼描述個人和環境,稱何倫碼(Holland code)。 衍生假設1. 適配性(congruence)指人格與環境的符合程度,人格與環境類型愈相似,表示適配型愈高(像是人格類型(S)在S工作環境中工作適配度是最高的)。適配性的高低可以預測個人的職業滿意程度、職業穩定性以及職業成就。2. 分化性(differentiation)指類型間的相對重要性程度,由何倫碼中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的決定值表示。差異性高的人所繪製出的側面圖是高峰低谷...
聚精會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襃,字子淵,西漢蜀人。宣帝時,由益州刺史王襄舉薦,得到宣帝的召見,命他作〈聖主得賢臣頌〉(見收於《漢書》本傳)。其中一段述說聖主和賢臣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賢才是國家的工具,官員如果是賢能的人才,則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張,功德自然就會普及全國。工具銳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卻很好。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辛苦的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在還沒有遇到聖明君主時,所提的策略和建議,不被採納,境遇卑賤困苦。然而,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以天下太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