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1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為富不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知斂聚財物,卻不講求仁義道德。《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明.邵璨《香囊記》第三二齣:「小子生來豪氣,原是簪纓家世,……一生做事強梁,只是倚官托勢,須知為富不仁,自來見利忘義。」
|
仁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寬大慈善。《呂氏春秋.仲秋紀.𥳑選》:「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三國演義》第二回:「玄德終是仁慈的人,急喝張飛住手。」
|
成仁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正義而犧牲。《群音類選.官腔類.卷八.玉玦記.自經反魂》:「念脩知榮枯皆已定,要成仁取義,鴻毛視死何輕。」
|
義盡仁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仁至義盡」。見「仁至義盡」條。01.清.王省山〈吳中吟〉詩:「聖人治天下,權衡本經濟。上重天庾供,下為民生計。二者不偏廢,義盡仁亦至。」
|
仁者人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者人也是說仁便是人所以為人之道或理。〔中庸〕第二十章說:「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由生也。」意即若要有良好的政治,須要有適當的人才,而若要得到仁人,須在位者先修身,人君能反求諸己而修身,便可得著賢才,而修身之道,在於以仁為準則。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或理。如孝父母、悌兄長,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表現的。此仁即在人身上,而得宜,即是義,即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及〔中庸〕十三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之意。〔孟子〕亦有「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即人用能體...
|
仁禮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禮存心」出於〔孟子.離婁下〕;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忠口』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要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
|
見仁見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易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對同一事情,每個人看法各異。也作「見智見仁」、「見仁見智」。
|
當仁不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遜,謙讓。「當仁不遜」猶「當仁不讓」。見「當仁不讓」條。01.宋.魏了翁〈送宇文侍郎知廬州〉詩:「再拜亟祗命,當仁不敢遜。」
|
施仁布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予他人仁義、恩德。明.沈受先《三元記》第二三齣:「馮商的,馮商的,積功累德;馮商的,馮商的,施仁布澤。」也作「施仁布恩」。
|
仁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厚慈愛。《淮南子.脩務》:「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