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眾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鑠,銷熔。眾口鑠金本指眾人說法一致,其力量足以銷熔金石。後引申指人多口雜,足以混淆是非。語出《國語.周語下》。[例]我們不怕事情繁雜,只怕真相未白之前大家眾口鑠金積非成是,到時候就麻煩了。
滄海一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而微不足道。 補充(1)相似詞: 九牛一毛、秋毫之末(2)反異詞:龐然大物、碩大無朋 例句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不過如同滄海一粟罷了。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312,金安文教機構
暮鼓晨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暮鼓晨鐘」是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語或本唐.李咸用〈山中〉詩。後亦用「暮鼓晨鐘」指一日的時光,或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 △「夕鼓晨鐘」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有「詩史」之名。 (3) 蚍蜉:音ㄆ|ˊㄈㄨˊ,一種大蟻。 (4) 不自量:指不知衡量自己的力量。〔參考資料〕 唐.拾得〈詩〉(據《全唐詩.卷八○七.拾得》引)我見頑鈍人,燈心柱須彌。蟻子齧大樹,焉知氣力微。學咬兩莖菜,言與祖師齊。火急求懺悔,從今輒莫迷。
所向披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退。《周書.卷二九.王雅傳》:「擐甲步戰,所向披靡,太祖壯之。」也作「所向風靡」。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力氣、力量。如:「使勁」、「有勁」、「卯足了勁」。《韓非子.觀行》:「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舉。」
愚公移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說太行、王屋二山本在河南、漢水之間,二山之北住了一位稱為愚公的老人,他已經九十歲了。因為苦於大山攔阻,出入不便,有一天,召集了兒孫,說:「這兩座大山擋在家門口,讓我們出入十分不方便,我想和你們一起合作,把山剷平,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可是愚公的妻子卻說:「以你的力量,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丘都損毀不了,怎麼可能剷平太行、王屋那樣的大山?何況你要把剷除的土石放在哪裡?」大家便提議,可以將土石丟到海裡去。解決了放置土石的問題後,愚公就率領他的兒孫開始進行移山的工作。有位名叫智叟的老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就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笨啊!你已經那麼老了,時日無多,怎麼可能把山移走呢?」愚公嘆...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弩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參見「彊弩之末」條。《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善辯,又能拿他怎樣呢!況且盜跖的為人,思想靈敏猶如噴湧的泉水,情緒變化起伏就像驟起的狂風,飄忽不定,力量強大可以抵抗敵人的攻擊,口齒伶俐足以遮掩自己的過失,順他的心意就高興,不順心就生氣,而且容易用話來侮辱人。您就不用去了。」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文過飾非」這句成語,用來指掩飾過失、錯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