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7.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難兄難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一丘之貉,患難之交,患難與共辨似: 「難(音ㄋㄢˋ)兄難弟」及「患難之交」都指共處危難之中的朋友。 「難(音ㄋㄢˋ)兄難弟」側重於彼此的遭遇相同;「患難之交」側重於彼此的友誼堅定。 難兄難弟 患難之交 辨似例句 ○ ㄨ 你們倆真是一對~,處境同樣惡劣,命運同樣乖舛。 ㄨ ○ 我們是~,你的事我一定全力以赴。
臨危不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臨危難時,仍然能夠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如:「他為人沉穩,臨危不亂,頗有大將之風。」
濟弱扶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救濟扶助弱小或遭到危難的人或國家。《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但學生自想,生平雖無大德,濟弱扶傾,矢志已久。」也作「濟弱扶危」。
偷天換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中情節本於《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中的一段故事,說到魏國公子信陵君設法要去解救趙國被秦圍攻的危難。本來魏王已經派出一支軍隊,但因為害怕秦國的報復,所以把軍隊停留在邊境上,不進也不退。信陵君有一位門下食客叫侯嬴,獻了一計,建議信陵君偷盜魏王兵符,率領邊境上這支部隊前去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拜託魏王愛妾如姬幫忙,公子對如姬曾經有報父仇之恩。於是就有「如姬竊符」的情節。因此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為了報答信陵公子大恩,我來魏王寢宮盜符,用偷天換日的手段,要勝過用博取魏王的恩愛來取得。「偷天換日」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比喻騙局之大與技巧之妙。
東道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有東家、主人的意思。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所以稱主人為「東」,如「店東」、「房東」。「東道」,本來是設宴待客的意思,後常用為「東道主」,指請客的主人。《左傳.僖公三十年》提到在這一年的九月,晉文公、秦穆公合軍包圍鄭國,是因為鄭國曾對晉國無禮,並且有二心而與楚國親近。此時鄭國危難當前,派了燭之武去見秦國國君,希望能化解這次的危險。燭之武見了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自己要滅亡了,如果滅了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勞煩您了。但是,必須隔著晉國才能占領遙遠的鄭國,來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用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實力,就等於您本身力量的削弱。如果赦免鄭國,讓它作為秦國...
乘人之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趁人有危難時加以要挾、迫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敬聞利人之色不仁,乘人之危不義。」也作「乘人之厄」。
挺身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到危難時,勇敢的站出來,擔當其任。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小生挺身而出,作書與杜將軍,庶幾得免夫人之禍。」《文明小史》第五回:「當下見柳知府回答不出,他便挺身而出,對洋人竭力排解。」
時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時刻。[例]遭遇緊急危難的時候,唯有處變不驚才能化險為夷。
憂心如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心如焚」原作「憂心如惔」,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這是一首在西周末年用以諷刺當時太師尹氏的詩,尹太師位極人臣,深受君王的重用,卻不能替人民謀福祉,貪汙亂政,使國家陷入危難。「憂心如惔,不敢戲談。國既卒斬,何用不監?」是說每個人對於國家目前的情勢都憂心忡忡,對於尹氏的威赫,也不敢戲玩談笑,國家將滅,而位高權重的尹太師怎麼不好好行使自己的職責呢?「惔」是燒灼的意思,詩人使用「憂心如惔」形容人民對國家情勢的焦慮,內心如被火燒灼般。後來「惔」改用成「焚」,也是燒灼、焚燒之意,「憂心如焚」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焦急憂慮。出現「憂心如焚」的書證如三國魏.曹植〈釋愁文〉:「予以愁慘,...
風雨同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暴風雨中同船共渡。語本《孫子.九地》:「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後比喻共同經歷患難。如:「在此危難之際,希望大家能夠風雨同舟,共創美好的未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