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臨難苟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到危難,不敢面對克服,苟且偷生,求免受到傷害。如:「在那段風雨飄搖的時代中,他背信背義,只圖臨難苟免,當然會遭人議論。」
義不反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汗流夾背,唯恐落後;即使身觸利刃,冒著被流箭射中的危險,也從沒想要回頭。就是因為他們一心只想著國家的危難,竭盡全力去履行臣民的義務。希望巴蜀百姓也能忠於朝廷,將國家的事視為自己的事。後來此篇文告原文中的「義不反顧」演變成「義無反顧」這句成語,用來指本著正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殉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拯救危難而犧牲生命。通常多指為國捐軀。《晉書.卷一一六.姚萇載記》:「卿以身殉難,將為誰乎?」《明史.卷二八九.忠義傳.序》:「以暨神、熹兩朝,邊陲多故,沉身殉難者,未易更僕數。」也作「徇難」。
偷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圖眼前的安逸,不顧將來可能發生的危難。三國魏.鍾會〈移蜀將吏士民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返,大兵一放,玉石俱碎。」《紅樓夢》第四五回:「探春道:『你雖不會作,也不要你作,你只監察著我們裡頭有偷安怠惰的,該怎麼樣罰他就是了。』」
風雨如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磐,大石。「風雨如磐」形容風雨極大。如:「準備好了明天去郊遊,結果被這風雨如磐的天氣給打消了。」後比喻黑暗勢力的沉重壓迫。如:「值此風雨如磐之時,大家更應戮力同心,共度危難。」
茅廬三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3>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4>。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注解〕 (1) 卑鄙:地位卑微低賤。自謙之詞。 (2) 猥自枉屈:委曲貶低自己的身分。猥,音ㄨㄟˇ。 (3) 諮:音ㄗ,通「咨」,商量、詢問。 (4) 驅馳:奔走效力。 ◎2《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見危授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面臨危難時,能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全力以赴。《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晉.殷仲文〈解尚書表〉:「至於愚臣,罪實深矣,進不能見危授命,亡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也作「見危致命」、「見危受命」。
不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畏縮、不膽怯。如:「他藝高膽大,不怕任何危難。」
徐霞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記。徐霞客的足跡東至落迦山,西至騰衝西境,南達廣東,北到盤山。遍及大部分的中國國土。途中多有困厄、危難、摯友逝世、奴僕叛逃、命在旦夕、店家訛騙、盤纏用盡等等情況發生,但依然未曾動搖徐霞客的意志,他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旅程,也替後世子孫保留了明末中國的部分面貌。作者以文人特有的敏銳觀察力、細膩優美的詞藻忠實地紀錄所見所聞,不僅是對風光景緻的形容,更有對人文的關懷感嘆。或許作者無力讓時間的洪流停止不動,保留明代一切原貌,但是作者卻以自己的方式使部分的歷史面貌得以流傳。作者對其所到之處的地理、地形、植物分布、歷史背景、風光景緻、...
大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生死危難之際的節操。《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三國志.卷一一.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袁渙》:「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