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心不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既官府甚清明套.十二月〉曲(據《全元散曲》引)不是我論黃數黑1>,怎禁他惡紫奪朱2>?爭3>奈何人心不古,出落著馬牛襟裾4>。口將言而囁嚅5>,足欲進而趄6>。 〔注解〕 (1) 論黃數黑:惡意攻訐,誹謗批評。見「數黑論黃」。 (2) 惡紫奪朱:比喻異端代替正統,邪惡超越正義。惡,音ㄨˋ,憎恨。見「惡紫奪朱」。 (3) 爭:如何,同「怎」。 (4) 馬牛襟裾:比喻不識禮儀,人行事像禽獸一般。襟裾,音ㄐ|ㄣ ㄐㄩ,衣服。見「馬牛襟裾」。 (5) 囁嚅:音ㄋ|ㄝˋ ㄖㄨˊ,有話想說又不敢說,吞吞吐吐的樣子。 (6) 趄:音ㄗ ㄐㄩ,想前進卻又不敢。
一鼓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
欲罷不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的學生顏淵有一次讚美孔子說:「老師給我的感覺,是我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心鑽研他的道理,越覺得深。常常覺得自己已有一點了解了,好像來到了老師的跟前,忽然間卻又覺得落後了一大截。雖然老師的道理是如此地高深,不可捉摸,但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又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規矩,讓我們越學越有心得,想停止都不可能。當我覺得已經用盡所有心力,好像可以獨立研究了,但是想再往前邁進,卻又不知從何著手了。」顏淵是孔門弟子中,最被孔子看重的一位,他所說的「欲罷不能」,是一種來自內在的學習渴盼,讓自己無法停止。後來演變成為一句成語,泛指想要停止卻做不到。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朱子語類.卷一六.大學.傳六章釋誠意》:「論他個,又卻只是見錯,故以不善為善,而不自知耳。其與知不至而自欺者,固是『五十步笑百步』,然卻又別。」
移花接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木」來形容個故事。這裡的「移花接木」是指周家的孩子換成了賈家的孩子,家產原本是周家的,落入賈家後,卻又轉到原本是周家的骨肉手中。真假混亂的情形有如「移花接木」。
荒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土地因無人管理而雜草叢生。《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帝入洛陽,見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西遊記》第一回:「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
打草驚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如今若去,便是打草驚蛇,必被躲過,可不勞而無功,卻又錯了會試!」
悶悶不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情憂鬱不快樂。《三國演義》第一八回:「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喻世明言.卷一二.眾名姬春風弔柳七》:「月仙心下只想著黃秀才,以此悶悶不樂。」
痛心疾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你們一起攻打狄人。」我們晉國君顧不得與白狄的姻親關係,畏懼您的君威,接受君王使臣進攻狄人的命令。但您卻又向狄人示好,對他們說:「晉國將要攻打你們。」狄人厭惡你們的做為,因此告訴我們。楚國同樣憎恨君王您反覆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棄令狐盟約,並向我們要求結盟。他們對上天、秦國三位先公及楚國的三位先王宣誓說:「秦國雖然和晉國有往來,但秦國只追求利益,其它都不顧。」我討厭他們的態度反覆,因此把這些事宣揚開來,藉以懲罰意志不專一的秦國。」諸侯們全都聽到了,也因此感到痛恨到了極點,便都來和我親近。我現在率領諸侯們前來聽命,...
登堂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升堂入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子路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富於政治長才,名列孔門四科中的政事科。子路的個性輕率衝動,好逞血氣之勇,卻又感情真摯,事親至孝。所以孔子對這位弟子的個性是又喜愛、又責備。有次子路彈瑟,被孔子聽到了,孔子覺得樂音中充滿了肅殺之氣,聽來很不祥和,就不太高興地說:「子由彈瑟,不合雅頌,為什麼會出自我的門下?」孔子對子路的批評傳到其他弟子耳中,以為孔子不喜歡子路,對待子路不免輕蔑起來。孔子知道後,又說道:「仲由的學問啊,已經有相當的成就,只是還沒有達到最精奧的境地。就好像一個人從外頭去進屋子,雖然登上了大廳,但尚未進入內室。」後來「升堂入室」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