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與人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贊助別人做好事。《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是與人為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文明小史》第九回:「想你們教士也是與人為,斷不肯叫我為難的。」
能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口舌伶俐、於說話。如:「虧他能言道,否則難保不挨罵。」也作「能說慣道」。
之家,必有餘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語出《易經.坤卦.文言曰》:「積之家,必有餘慶;積不之家,必有餘殃。」餘慶,餘留的德澤。全句指多行事,必有後福。《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積之家,必有餘慶;作惡之家,必有餘殃。」
人性惡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歷代思想家對人性惡的爭辯眾說紛紜,可歸納為性說(孟子、許慎、班固、李翶、陸象山、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焦循);性惡說(荀子、杜牧、袁枚、俞樾);性無無惡說(老子、莊子、告子、蘇賦、王安石、朱世卿);性有有惡說(性惡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世碩、揚雄、王充);性三品說(董仲舒、賈誼、韓愈、皇甫湜)等五種。
1.性說:孟子從價值層次判定人性本,認為人心皆有四端,曾舉人乍見孺子將掉入井中即施予援手為例,說人有不忍人的怵惕惻隱之心,並以人的手足四肢來比喻端存於身,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
不欲人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默默行而不希望別人知道。多指真心行的人。如:「他每個月用無名氏的名義,捐款給慈機關已達二十年。為不欲人知,真令人敬佩。」
解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領會了解別人的心意。如:「他處處為別人著想,非常解人意。」《隋唐演義》第八七回:「他總不離楊妃左右,最能言語,解人意,聰慧異常,楊妃愛之如寶,呼為雪衣女。」
諄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誠懇耐心的啟發、引導他人。宋.劉摯〈乞重修太學條制疏〉:「昔之設學校,教養之法,師生問對,憤悱開發,相與曲折反復,諄諄誘。」
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布恩澤,使天下蒼生皆能蒙受其惠。《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序》:「然後可兼天下,聊以卒歲。」
廣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行事,以得到眾人的愛戴。如:「這位議員候選人一向廣結緣,所以有很高的支持度。」也作「廣結良緣」。
勿以小而不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不要因為事太小而不做。比喻事不分大小。《三國演義》第八五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