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文過」:《論語.子張》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1>。」 〔注解〕 (1) 文:音ㄨㄣˋ,掩飾。 2、「飾非」:《莊子.盜跖》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1>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2>,辯足以飾3>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往。」 〔注解〕 (1) 跖:盜跖,生卒年不詳。柳下季的弟弟,春秋時的大盜,生性暴虐,橫行天下。跖,音ㄓˊ。 (2) 距敵:抗敵。距,通「拒」。 (3) 飾:遮掩、偽裝。
班門弄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古代楚國郢都的巧匠,相傳他能將人鼻端如蠅翼般的白粉用斧頭削去,而絲毫不損傷鼻子。 故事見《莊子.徐鬼》。 (10) 強顏:厚著臉皮不知羞恥。強,音ㄐ|ㄤˋ。〔參考資料〕 明.梅之渙〈題李白墓〉詩(據《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注引)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路。通「徑」。《玉篇.辵部》:「逕,路逕也。」《莊子.徐鬼》:「夫逃虛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逕。」唐.杜牧〈山行〉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學富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天下》惠施1>多方2>,其書五車,其道舛駁3>,其言也不中4>。厤物之意,曰:「至大外,謂之大一;至小內,謂之小一。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注解〕 (1) 惠施:西元前370?∼前310?,戰國時宋國人。曾任梁相,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的代表。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亦稱為惠子。 (2) 多方:指學術成就方面很廣。方,方面、門...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黃宗炎《周易尋門餘論》卷上:「陶氏遯身世外,且因符瑞以勸進,遺譏于後世。與吾夫子學《易》可大過,不亦背道而馳者乎?」
昭然若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莊子.達生》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鄉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鄉里,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1>以驚愚,脩身以明汙2>,昭昭乎3>若揭4>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注解〕 (1) 飾知:裝作有智慧而弄巧欺人。飾,偽裝、假裝。知,音ㄓˋ,同「智」,智慧。 (2) 明汙:突顯他人的汙穢。 (3) 昭昭乎:明白顯著。 (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明、清廉。《莊子.徐鬼》:「其為人絜廉善士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聘丘園之耿絜,旅束帛之戔戔。」
鬼斧神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達生》梓慶1>削木為鐻2>,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注解〕 (1) 梓慶:魯國大匠,名慶。梓,製作木器的工匠。古人常以職業或專長冠於名字之上,如卜偃、盜跖。 (2) 鐻:音ㄐㄩˋ。一種樂器。形似鐘,初為木製,後改用銅鑄。
雷厲風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復卦》三國魏.王弼.注1>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是其本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李觀〈漢受降城銘并序〉、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參考資料〕 ■唐.李觀〈漢受降城銘并序〉(據《全唐文.卷五三五.李觀》引)帝曰:「吁,周之衰,秦之亡,皆不由之,故龜鼎用遷,乃出元宮。登皇車,騖六龍,建九旒,人馬駢駟,戎車擊輈,非六月之師,異瑤池之遊。雲撓雷厲,風行川浮,震震耀耀,而入於苦寒之陬。……」■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據《全唐文.卷五四八.韓愈》引)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四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拘束、局限。如:「囿於成見」、「囿於一隅」。《莊子.徐鬼》:「辯士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宋.蘇軾〈宸奎閣碑〉:「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于名相,囿于因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