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8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連篇累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至本朝,則詩與歌詞,連篇累牘,推為群芳之首。」
不見經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以往的經典史傳中未曾記載過。比喻毫無根據、來歷。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三字雖不見經傳,卻亦甚雅。」
視死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欒布哭彭越,田叔隨張敖,赴死如歸,彼誠知所處,雖古烈士,何以加哉!』」 02.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五》:「有吳起吮士疽之恩,則赴死如歸矣,何患其不愛將?」 參考詞語︰赴難如歸注音︰ㄈㄨˋ ㄋㄢˋ ㄖㄨˊ ㄍㄨㄟ漢語拼音︰fù nàn rú guī釋義︰猶「視死如歸」。見「視死如歸」條。 01.《魏書.卷一一.廢出三帝紀.出帝平陽王紀》:「或徇節感恩,奮不顧命;或臨戎對敵,赴難如歸。」
水滴石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滴水久了可使石穿。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也作「滴水穿石」。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范蠡霸越之後,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
依樣畫葫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益薄其怨望,遂決意不用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 (2) 太祖:趙匡胤(西元927∼976),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後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 (3) 翰林:職官名。唐宋為內庭供奉之官,方技、雜流,亦待詔翰林。 (4) 葫蘆:植物名。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草。以其果實狀似壺及蘆,故稱為「壺蘆」。全株有毛。莖細長,以卷鬚絡於他物;葉掌狀淺...
隨機應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
欺世盜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汪彥章)草伯紀謫詞,乃云:『朋姦罔上,有虞必去於驩兜;欺世盜名,孔子先誅於正卯。』」
拒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拒退斷絕,不允許,不接受。《後漢書.卷四六.陳寵傳》:「自在樞機,謝遣門人,拒絕知友,唯在公家而已。」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故擊搏豪強,拒絕宦寺,悉無所畏。」
不屑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