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約而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並未事先約定,而意見或行為卻相同。《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轉眼又是一年,三個子弟不約而同,再尋舊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口裡雖如此說,心下因是兩夢不約而同,終久有些疑惑。」也作「不約而合」。
啞口無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妝奩,也是三兄弟的私蓄,須不是偷來的,怎看得恁般輕易!」二人一吹一唱,說得顏氏心中啞口無言,心下也生疑惑,委決不下。把一天歡喜,又變為萬般悶愁。
三生有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要他靠近些。省郎向前走了過去,老僧請他做下微微一笑說:「施主,別來無恙。」省郎不記得有結交這位朋友疑惑的問道:「大師,我們以前有見過面嗎?」老和尚指了指面前不絕如縷燃燒著的檀香說:「這炷香正是由你點燃的。你點燃這炷香時還在明皇朝中擔任劍南巡官安撫巡官,那是你的第一生,你我因講經說法而結緣,當日我們說定三生後在相聚,此後經年你仍舊在凡塵打滾,第二生於憲武宗朝中作西蜀書記,第三生也就是今生,我特地前來赴約。」 三、1相似詞邀天之幸 三、2相反詞生不逢時 四、例句您是這行的老前輩,能得到您的倚重和信任,我真是三生有幸啊!
大千世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法苑珠林》卷二八:「我又一時於初夜中,以淨天眼觀此大千世界,所有無量眾生疑惑,不出是定皆為除疑,令彼眾生各作斯念。」
異口同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抱朴子.內篇.道意》:「本無至心,而諫佈者,異口同聲,於是疑惑,竟於莫敢。」《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侯爺見異口同聲,認以為實,連忙起籤,差原捕楊洪等,押著兩名強盜作眼,同去擒拿張權起贓連解。」也作「異口同辭」、「異口同音」。
困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疑惑不解。如:「這個問題令人感到困惑。」
2.讓人疑惑不解,不知如何是好。如:「那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難以抉擇。」
3.疑惑不解的地方。如:「對於公司未來營運的規劃,我還是有很多的困惑。」
一隅三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舉一反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
大惑不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分糊塗、迷惑,不懂道理。語本《莊子.天地》:「大惑者終生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後用以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瞭解。宋.陸游〈與趙都大啟〉:「伏念某下愚無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懷疑、疑惑。[例]任賢勿貳。(《書經.大禹謨》)
思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思量。唐.李德裕〈賜黠戛斯書〉:「每欲思維先恩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誠。」也作「思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