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講述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架構清楚。6.控制性強:較易控制上課秩序。 適用情境1.引起學習動機2.介紹單元內容3.說明解釋疑惑4.歸納整理教材5.提供補充教材6.進行大班教學7.教導系統知識 技巧成功的講述技巧包括以下幾項(方郁琳,1997;叢立新等譯,2007;蘇照雅等譯,2006):1.講述時間不宜過長,對中小學生而言,長度以十分鐘左右最佳,不宜超過二十分鐘。2.充分準備:選擇教學目標與內容、了解學生先備知識、選擇適合有效的前導組織、計畫好時間和空間分配。3.解釋教學目標及連結學生就經驗4.表達清楚合宜:注意音量適中;講述重點時,說話速度...
懷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疑惑。《三國志.卷六二.吳書.胡綜傳》:「向使曹氏不信子遠,懷疑猶豫,不決於心,則今天下袁氏有也。」《三國演義》第八回:「卻說董卓在殿上,回頭不見呂布,心中懷疑,連忙辭了獻帝,登車回府。」
思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考慮、思索。《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您且安心,待咱思忖則個。」《紅樓夢》第三三回:「賈政聽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並不與忠順府來往,為什麼今日打發人來?』」
迷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人迷失、疑惑。[例]迷惑眾生
將信將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又、且。「將信將疑」表示又有點相信,又有點疑惑。形容對事情的真假,無法明確判斷。語出唐.李華〈弔古戰場文〉。 △「半信不信」
心煩意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煩意亂」原作「心煩慮亂」。戰國時楚國人屈原秉性堅貞,他為國家竭盡了忠心智慧,卻屢遭奸臣讒言毀謗,而被放逐在外三年都沒能再見到君王一面。在「心煩慮亂」,不知如何在這汙濁世界自處的情況之下,他只好去見太卜鄭詹尹,希望能藉占卜解除自己的疑惑,結果卻徒勞無功。後來「心煩意亂」這個成語就從「心煩慮亂」演變而出,用來指心情煩躁,思緒凌亂。
坐立不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二刻拍案驚奇》卷一○:「走一個到朱家去看,見說兒子不曾到家,倒叫了娘子去,一發不解。走來回覆眾人,大家疑惑,就像熱盤上蟻子,坐立不安。」
狐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猜疑、疑惑
頓開茅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茅塞頓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茅塞」是指山徑少人走,叢生的茅草塞住了山徑,語出《孟子.盡心下》。在這章中,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為學不能專心有恆,那就會像山間的小路一樣,常常走動,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如果隔一些時間沒有人走,茅草就會阻塞山路。意思是說,聖人之道,要學而時習,不可捨而不修,否則就像茅草塞路一樣。勉勵高子要恆心向學,德業才可精進。「茅塞子之心」是指高子的心已經被茅草塞住了,後來「茅塞」一語就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也可以指的是疑惑。「頓開」的意思就是「豁然了悟」的意思。往往是因為受了指點,突然間想通了。所以「茅塞頓開」一語就可以用來比喻閉塞的心思,頓時豁然了悟。
相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疑惑、猜忌、疑心、懷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