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758 ms
共 1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柯爾伯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所訂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是一種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秩序的心理取向,在心理認同自己的角色,在行為上有責任心,以及義務。第三期 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在面對悠關道德的情境時,可本諸於自己的良心及個人價值觀從事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未必完全受傳統習俗或社會規範所限制。第五階段:社會法規取向-了解行為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且經大眾同意建議的。只要大眾同意而建立的。只要大眾共識社會規範是可以改變、修改的增訂合於時宜的習俗或法規。個人的行為何於契約...
|
行動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映了一個實務的形式,而且可成為文化的革新。護理的行動研究護理界過去對於行動研究相當排斥,研究者比較認同實驗設計所得的量化資料,不過,後來慢慢的有研究者利用行動研究從事護理分析及解決問題、設計行動、以改善照護標準、並評估護理計劃。當代護理學者Meyer (1993) 將行動研究納入護理學的研究法中,並根據Lewin的理念,發展出四個步驟:1)規劃 (planning),2)行動 (acting),3)觀察 (observing) 與4)反映 (reflecting),形成護理行動研究模式的基礎。 行動研究的特徵行動研究以...
|
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現自己所訂定的目標,反之,若不給予支持,則可能因此變得內疚或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中心任務: 認同正面後果: 能發起活動並喜愛學習自我品質: 目的重要關係: 家庭 童年中期(6-10歲)社會心理危機:勤奮對自卑正式進入學校的時期。此時適時的鼓勵很重要,若父母期望過於高不可攀,可能造成兒童的自卑心理。中心任務: 教育正面成果: 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自我品質: 能力重要關係: 學校 青春期(11-18歲)社會心理危機: 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
|
激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素激勵的目的主要是在提高成員的工作士氣。士氣(morale)又稱做服務精神或團體精神,展現瑜對於組織認同、團體凝聚和工作投入三個層面中。高昂士氣會表現出高度認同感、高度凝聚力和高工作投入。影響因素:(1)組織認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指成員對組織有生命共同體的感覺。(2)團體精神/團體凝聚(group cohensiveness):指...
|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沒有反應的話,即使這些行為再怪誕,也不會被認為是偏差行為。而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標籤論,它更屬於自我認同的一種心理過程,指的是大家都說如何如何,就好像給當事人貼上一個標籤,結果當事人的行為,果然就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去改變,使「說」產生了標記作用。而當事人也可能會以過去的缺點或錯誤來建立自我認同,這也是一種貼標籤。舉例而言,我無法完成某人的期望,就對自己說:「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我很沒用。」因而對自己沒有自信,不敢冒險。標籤論已被用來解釋少年犯罪與各種...
|
卡芬頓(M._Covington)自我價值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得不到成功機會時,學生在學習動機上既須維持自我價值,又欲逃避失敗之痛苦,因而不承認自己能力薄弱也不認同努力即可成功,進而達到維護自我價值且逃避失敗之目的。4.學生對能力與努力之歸因隨年級而轉移(1)低年級學童相信努力是好學生之首要條件,且認定能力好者比能力較差者更為努力(2)低年級學童相信努力者為好學生,同時認為努力可使提高能力(3)低年級學童認為教師喜愛努力之學生,因而認同努力者為好學生之標準(4)低年級學童將能力及努力視為同等重要,然失敗並不...
|
大義滅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醜在濮縣把州吁殺了。至於石厚,大家認為因為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殺了首惡州吁就夠了,但是石碏不認同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州吁做的許多壞事,石厚也都有參與籌畫,不能不嚴懲,所以就派他的家臣獳(ㄋㄡˋ)羊肩到陳國殺死了石厚。石碏這種為了國家大義,而犧牲父子私情的做法,深受後人所敬佩和讚揚。後來原文中的「大義滅親」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比喻為了維護公理正義,不徇私情,滅了犯罪的親人,或讓他們接受法律制裁。
|
社會興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動,包含個人對於世界上的所有他人都抱持正向的態度,與人合作並做出貢獻的能力。阿德勒將社會興趣等同於認同感及對他人的同理心──「用他們的眼、耳、心來看、聽及感受這個世界。」(註一) 社會興趣的形成與發展社會興趣需要我們與當下(現在、此刻)有充分的接觸,因而能朝有意義的未來邁進,人們樂於相互付出與回報,同時發展出一種對人道的認同感、願為他人福祉奉獻的熱忱與能力。人是社會的群體,社會興趣是經由教導、學習和運用而來的,此社會化歷程起始於我們的童年階段,內...
|
行為學習理論(Behaviourist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學習論也被稱為刺激—反應學習論(或簡稱S-R theory),主要是根據行為主義的基本要義而提出的理論觀點。此理論認為操作制約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歷程,也是獲得經驗的學習歷程。另外,行為學習論也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學習的結果是表現在行為的改變上,並強調外在事件對個體的影響,他們不認同個體的自由意志,也因此被認為是決定論者。行為學習論者在教育上主張使用增強與懲罰兼施,而不重視內在自發性的動機,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行為論者認為增強作用是行為習得的關鍵,個體的反應若能帶來回饋,就會被增強而保留這個行為。正負增...
|
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批評、不認同。[例]以古非今、遭人非議、無可厚非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