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自明(簡稱自明)指某個命題(proposition)不需經過論(argument)或呈現據,其真理性(truth)就能立即獲得肯定。
  古希臘斯多噶學派(Stoics)認為有些觀念是不自明的,例如整體等於部分的總和,他們稱此類不自明的觀念為「共同觀念」(common notions),共同觀念是所有人類共有的基本觀念,用以作為知識的起點。此外,共同觀念尚包括善惡及神的觀念在內。後來中世紀的奧克漢(William Ockham, 1285~1349)曾將一般命題(general propositions)的明分為兩類:自明的(per se nota)命題與經驗明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請人婚的尊敬語。
身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定明國民身分的件,如國民身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論」的先驅可追溯至英國十三世紀經驗論者羅傑培根(R. Bacon, 1214~1294),將科學摻入哲學中。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首先使用「實」(positive)一詞,用來傳達事物的六項性質,即:真實的、有用的、確定的、正確的、有機的和相對的。「實」簡單的說是當感官發現時,就必須接受的事實,而不能進一步解釋。實是孔德的哲學標幟,用來對抗神學或形上學脫離可觀察的世界,而去追求第一因或最後的結果。孔德認為人類思想的發展是從以神的意旨解釋事情的神學時期,進展至玄學階段的形上學,追求物自身及原因,最後則達到科學時期。孔德主張科學態度不僅應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檢驗查。漢.王充《論衡.奇怪》:「故人信其說,明事以驗。」
教師照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照制度(Teacher licensure)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1994年02月07日所公布施行的「師資培育法」,一改以往「一元、計劃、公費」的「師範教育法」,轉向「多元、開放、自費」的師資培育政策,開啟了由「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初檢→教育實習→複檢→合格教師書」的師資培育制度。然而這個制度實施近十年,卻衍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教師供需機制失調、實習及檢定徒具形式、實習津貼增加政府財政負擔、教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認明。《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差了人徑來拿他,那時你纔出頭指,神鬼不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論」乃由卡爾‧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所提倡;他反對透過經驗的累積歸納形成理論,認為經驗之所以成為理論的基礎,不在於其能實(verify)理論,而在於其能透過反例的提出否理論。
  在傳統認識論中,歸納(induction)被視為科學方法。十六、十七世紀的培根(F. Bacon)首先對歸納法予以總結:強調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頭,透過實驗觀察找出經驗的一般法則,即可成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此後歸納法一直被奉為實驗科學必須遵循的方法。然而十八世紀的大衛‧休姆(D. Hume)卻以一個經驗主義者的姿態反駁歸納法的合理性:認為感覺材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上指以智慧印道理。多為禪宗所用。如:「禪宗所說的頓然道、頓然悟道都只是一念之間的事。」
2.天主教或基督教在禮拜、彌撒或特殊節慶時,由教友出面講述自身體驗或感受,藉此闡發福音的義理,或印教義。如:「藉由教友的道,福音的義理更加深入人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勘查驗。如:「這其中的諸多疑點,須再一一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