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3.05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律上指可以做為據用的物品,稱為「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式據以外可供參考的據。
三師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的制度。出家人受具足戒時,須有三師七。三師是授戒的戒和尚、主持授戒儀式的羯摩和教授戒律威儀的教授師。除了三師之外,還須有七個以上作的比丘,才算合乎戒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為明事實而互相比對言詞。《三國演義》第二三回:「操恐打死,無可對,令獄卒揪去靜處,權且將息。」《紅樓夢》第八一回:「這老貨已經問了罪,決不好叫他來對。」
2.據。《紅樓夢》第六九回:「如此沒有對,只好由他去混說。」
先驗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驗論指將命題的真假(亦即明)建立在某種不得不預設、不可或缺的形式或條件之上的哲學論;通常這類條件是指先乎經驗或無關乎經驗的思維形式。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矛盾律」。矛盾律指稱:說A同時為A且非A必然為假,可說是不自明之理。如果想以其他命題來明矛盾律,則該命題自身不免已預設矛盾律。反之任何命題卻必預設矛盾律,才可明其真偽,以此矛盾律可說是先驗論(即必然論)的一種形式。
  其次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則以為先驗論是指將命題真假的明,建立在主體認知形式必然條件之上的哲學論。這裏主體的...
兩難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則學上聯合運用選言命題與假言命題的一種論。起源於希臘早期的辯士普洛泰哥拉斯(Protagoras)。也稱為「雙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訴訟時由人的陳述事實以為據,稱為「人」。《老殘遊記》第一八回:「白公又道:『所有以前一切人,無庸取保,全行釋放。』」
複核驗法;效度複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多元迴歸分析中,研究者常會使用多種指標來協助選擇一個最佳的迴歸模式,這些指標的使用標準包括:
  1.R2值(即決定係數值)最大;
  2.S2值(即殘差值的變異數)最小;
  3.預測值的預測區間最窄;
  4.Cp最小;
  5.PRESS值最小。
  當研究者參考這些指標選出一個最佳的迴歸模式後,並無法驗該模式即為具最佳預測效力的模式。為了確認該模式的效度(validaty)問題,以便未來據以進行預測及降低預測的誤差,研究者通常有兩種方法可行:
  1.重新收集另一筆資料,並以該模式來預測新樣本的依變項值,並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思想方法。創於黑格爾,為客觀精神發展之過程,有正、反、合之程序,以見事物之變動性、關連性、矛盾性者。至馬克斯及恩格斯,則將之倒轉而視為一切自然物質變化之基本原理。
准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主辦單位核發,准許考生進場考試的明文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