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68.7557 ms
共 2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如膠似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第二件;結交了很久的朋友,卻中途和他絕交,這是第三件。」子夏聽了,很佩服地說道:「說得好啊!謹慎地遵守一句好話,勝過讀一輩子的書;而能事奉一個賢君,比治理萬民的功績更大;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我以前很愚昧,不了解耕種的道理,所以我所種的田,一年都沒有收成;土地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以誠待人來交往,就算是原本疏遠的人,也會變得親密;如果用虛偽的態度與人交往,那麼就算是原本親密的人,也會變得疏遠。誠實的人相交,情誼就像膠與漆緊密接合那樣地堅固;虛偽的人相交,就好像薄冰見到太陽一樣,情誼很快就會消失。身為一個君子,豈能不留意呢?」後來「如膠似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感情的堅固或親密。
|
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可遵守的法度、準則。《文選.劉琨.勸進表》:「中興之兆,圖讖垂典,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囂然,無所歸懷。」
|
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文體名。興於唐,盛於宋,主要產生於配合燕樂演唱的歌辭;也有一部分來自詩,樂工加上和聲、泛聲而逐漸形成。句式多長短不一,且須遵守一定的格律限制。如:「唐詩宋詞」。也稱為「長短句」、「詩餘」。
|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免受過期的處罰;或上課專心,以免放學後留校一小時。另一類是防患行為。如:法律明訂犯扎法後果而不觸犯;遵守交通號誌免於受罰;用功準備考試以防成績不好而受罰。類化作用與辨別作用類化作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刺激情境類似,兩種刺激愈相似,愈易類化。幼兒學叫爸爸,若形貌愈像,愈會讓幼兒強認爸爸。所謂「愛屋及烏」,學生敬愛某位老師,因而對其擔任的課程也特別喜歡。另一類是運用舊經驗,「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又如:要求小孩到圖書館肅靜,可先到教堂做禮拜的經驗。若刺激明顯不同,則會產生辨別作用。如:紅燈止步綠燈行;又如:辨別是非,分明...
|
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預先說定共同遵守之事。如:「合約」、「毀約」、「條約」。《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
恪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恭敬謹慎的遵守。《福惠全書.卷一八.刑名部.土番點卯》:「爾等俱宜恪守吾言,以無負本縣生全保護至意。」《文明小史》第七回:「小道今年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一向恪守清規,不敢亂走一步。」
|
敷衍塞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樂督到任,欲以理財見長,而甘省地理民情,不甚熟悉,又欲遍墾荒田,以裕兵需,用意非不為公,而行於瘠區無益。兵餉支絀,督軍既札司委勘,司中職任度支,何敢推諉?其委札所云,不得以有為無,亦不得以無為有。委員共知其事體之難,而嚴令願為恪遵1>,委勘2>幾及年餘,始克竣事3>,半屬敷衍塞責。惟候補知縣諾穆棟額,查獲最多,且滋擾驛跕,勒索地方,州縣畏其讒毀,勢不得不厚為給予,是利未獲而害已見矣。 〔注解〕
(1) 恪遵:敬慎遵守。恪,音ㄎㄜˋ。
(2) 勘:音ㄎㄢ,考察、審察。
(3) 峻事:完工、事畢。峻,音ㄐㄩㄣˋ。
|
開門揖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載,三國之時,孫策率軍渡江,平定了江東之地,後來在一次戰役中,不慎中箭,傷重不治,臨死之前,他將軍國大事全部交付其弟孫權。孫權因為兄長死去之事,非常地難過,忙於治喪之事,而忽略了軍國大事。長史張昭看到了這種情形,就勸他說︰「當今世間戰亂頻仍,像豺狼般的亂賊滿道,雖然你為了去世的兄長治喪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這樣的非常時刻,你仍只顧遵守禮制,不管國家大事,就好像把門打開,請盜賊進到家中,必然會招來禍患,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啊!」孫權聽從了張昭的建議,便脫掉喪服,換上軍裝,前往巡視軍隊。後來「開門揖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
離經叛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釋義3 3.用法4 4.義近.義反4.1 義近4.2 義反5 5.例句 1.出處 費唐臣.蘇子瞻風雪貶黃洲二折︰「且大官志大言浮,離經叛道。」 2.釋義 離、叛︰背離,不遵守。經、道︰儒家的經典和教旨。 3.用法 指違背正統的言論和行動。 4.義近.義反 義近 不主故常 義反 不越雷池、循規蹈矩 5.例句 很多人不覺得自己離經叛道,認為自己引領另一種次文化。
|
一塵不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意思是要人在修行時,能夠斷絕俗欲,保持心靈純潔。弘忍大師看了這首偈後,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