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3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義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研究經書中旨義深邃的學問。《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列傳下.楊仁》:「其有通明經術者,顯之右署,或貢之朝,由是義學大興。」
悔讀南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溫庭筠因譏諷令狐綯不識《南華經》,因此而觸犯令狐綯,卒不能登第。典出《唐詩紀事.卷五四.溫庭筠》。後比喻學問高深而不容於人或遭人忌妒。宋.陸游〈懷鏡中故廬〉詩:「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常悔讀南華。」
不墮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克紹箕裘」之典源,提供參考。 《禮記.學記》記問1>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2>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3>。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注解〕 (1) 記問:背誦學問,在課堂上講說。記問之學指沒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學問。 (2) 舍:同「捨」,暫時放棄。 (3) 箕:畚箕。以竹篾或柳條編成,用以盛土的工具。
脫口成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口即能講出一篇文章。比喻人才思敏捷,學問好。宋.蘇軾〈黃州再祭文與可文〉:「藝學之多,蔚如秋蕡。脫口成章,粲莫可耘。」也作「出口成章」、「出言成章」。
讀書種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代讀書的人。借喻有學問的才子。《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傳》:「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此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緒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剩餘、多餘。多指學問、禮義、道德。《莊子.讓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
循次而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按照一定的次序與步驟逐漸推進。宋代大儒朱熹〈答邵叔義書〉一文中談到作學問的方法時便曾說道:「讀書窮理,積其精誠,循序漸進,然後可得,決非一旦慨然永歎,而躐等坐馳之所能至也。」意思就是說:作學問必須靠誠心誠意,一點一滴地累積,逐漸地深入推進,絕對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成功。
蔡珠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像蔡珠兒這樣,為食材、為佳餚,寫厚厚的研究論文,地理風土、歷史人文,都是她的觀察範圍。但是即使以做學問的精神寫美食,蔡珠兒的文字卻依然能讓讀者食指大動,畢竟那有如舔吮紅緞般、滿口甜艷沁心入骨的玫瑰醬,還有那脆皮如吹糖般晶亮光滑,脂肪細潤賽雪纖柔如花的燒乳豬,只有在蔡珠兒的書裡,才品嚐得到...
粗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金石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金石等鐘鼎銘文的學問。分為金文、石刻二部門;又有甲骨文、陶文之分。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