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40.6244 ms
共 7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互切互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相切磋琢磨,研討學習。如:「同學彼此討論學問,互切互磋,以求精進。」
|
博學洽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問廣博,見識豐富。《晉書.卷三九.荀顗傳》:「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也作「博學多聞」。
|
誤學邯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
先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學問、道德的前輩。因先我而聞道,故稱為「先達」。《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故以暉映先達,領袖後進。」《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出場來將考卷謄寫出來,請教了幾個先達幾個朋友,無不嘆賞。」
|
校勘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門綜合群書,比勘其文字、篇籍的異同,糾正其訛誤,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學問。也稱為「校讎學」。
|
比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較計算。《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宋.蘇軾〈寄劉孝叔〉詩:「平生學問只流俗,眾裡笙竽誰比數。」
|
曲學詖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彎曲不直。詖,斜歪不正。曲學詖行指做學問不入正道,行為歪斜不正。宋.陸九淵〈與張輔之〉:「古之所謂曲學詖行者,不必淫邪放僻,顯顯狼狽,如流俗人不肖子者也。」
|
入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比喻學問已達精深的境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若效而不已,則髠袒而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
珠沉滄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滄海遺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狄仁傑(西元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據《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列傳》載,狄仁傑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朝為官,家學淵源深厚,使他從小便受到嚴格的教育,潛心研究學問。在他小時候,有次門人被人殺害,官吏便到狄家來盤問案情,所有人都爭著向官吏辯護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傑繼續專心讀書,沒有受到影響。後來狄仁傑以明經舉第,出任為汴州參軍。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誣陷,由黜陟使閻立本審訊。在審訊時,狄仁傑據理直言,陳訴冤情,由於對答如流,讓閻立本十分驚訝,臨走時稱讚道:「孔子曾說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
|
憂世憫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悲天憫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德宗時,有個叫陽城的人擔任諫議大夫,主司規諫天子的職務。他學問很好,飽讀詩書,卻不常發言。當時與他同朝為官的韓愈看不過去,認為以他的學識,應該多給予皇帝意見,作好諫官的職務。於是寫了〈爭臣論〉這篇文章,譏諷陽城沒有盡到職責。陽城當時看了並不以為意,但後來大臣裴延齡誣陷忠良,陸贄等人遭到罷黜。陽城便上疏指責裴延齡,論述他的罪狀,替陸贄等人申訴,並極力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相。由此看來,韓愈的這篇文章應當發揮了功效。〈爭臣論〉整篇文章採設問法,假設有人問關於陽城的問題,韓愈再一一解答,表述自己對陽城的看法。陽城和一般官員不同,他高中進士後,反而隱居在中條...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