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補償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補償教育(Compensatory Education)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補償教育係一九六○年代以來,盛行於英美等國的教育改進措施。該措施代表多種不同的教育方案,目的在協助處於不利地位的兒童(disadvantaged children),克服早年生活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其入學後課業或學習上的困難,以實現真正的教育機會均等。其中所稱的不利地位兒童,主要是指低收入或下層階級的兒童,因缺乏足夠的文化經驗或刺激,以致處於文化不利的狀況之中。 內容說明補償教育的實施係基於幾項重要的事實與觀念:第一,在英美等國的調查中發現,低收入或下層階級兒童在入學時,其智商及學習的準...
|
教學型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依據教學科目2 依據學級編制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依據教學科目根據教學法所涉及之科目,可將教學法分為:1.普通教學法:是與每一學科均有關係之教學法,其所論及之原理、方法,應可普遍應用於各學科,也是研究分科教學法之基礎。普遍教學法也是各級學校教師,其至父母子女均可使用之教學法。2.分科教學法:凡事以某一學科為對象所寫之教學法可稱為分科教學法。在合科課程或廣域課程之學校,論及一個合科或廣域學科之教學法仍稱分科教學法。如數學教學法、自然科學教學法、社會科學法、專業科目教學法等。 依據學級編制1.單式教學法:是指單式學級所應用之教學法,單式學級係指教室中的都屬於同年級,其年齡、程度相同或接近...
|
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維果斯基的社會歷史論強調,人類高層次的心智發展源自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個人的社會經驗。其論點堪為教育理論基礎者有二:(1)符號化(symbolization)與認知的同步發展;(2)人際間社會性的互動對於簡單心智能力轉趨複雜的貢獻。首先,維果斯斯主張人類符號化賦予符號(包含語文或非語文)意義的過程是心智成長與思維精進的主要機制。 內容說明以使用語言文字的程度來看,兒童認知發展大致可以區分為四個階段:1.非語文期:未能使用制式的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意念,如利用哭笑等有意義的聲音來表達好惡等意念;又或是舉手指向遠方玩具表示尋求成人援助以取得該玩具。2....
|
自然典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自然典範(naturalistic paradigm)2 自然典範的論點3 自然典範的研究步驟4 自然典範的研究方法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自然典範(naturalistic paradigm)'自然典範(naturalistic paradigm)是本著自然主義與系統理論的看法,認為世界萬物都是動態的,其組成的每個部分都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註一)。因此所欲研究的事件與現象,不可能從母體中獨立分割出來,研究者必須親自進入所欲研究變項所處之環境,去深入了解其背景,才能發現真相。換言之,此現象或事件,只有存在於其所屬的情境中,才能彰顯其意義與價值,所以自然典範的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現象主體...
|
概念重建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概念重建取向(Reconceptualist Approach)概念重建取向是一個內涵不十分清晰的概念,有人用它來泛指與泰勒課程原理、課程領域中的行為主義傾向(如行為目標、定量評價等)這類傳統相對立的各派學術觀點,也就是將課程理論中所有非主流(即不同於以泰勒為代表的傳統課程觀)的觀點都包括在內。根據概念重建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平納的見解,課程領域中的概念重建取向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這個階段有兩個重點:第一,強調所謂的「再生產」理論,即通過學校課程再生產社會,代表性觀點有阿普爾的《隱性課程與衝突的性質》一文,其核心概念是「隱性課程」。第二個重點是自傳式的課程研究,...
|
自然系統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達成組織目標的因素;再則,該模式過於重視資源的獲得,也可能忽略了學校所要達成的目標─發揮教育功能,培育健全的國民。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自然系統模式英文關鍵字:natural systems approach 參考資料吳青山著。學校效能研究,1998年二版,頁32-33,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綠色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綠色學校(green school)目錄1 定義2 概念發展3 國外發展狀況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符合地球環境保護觀念的學校,也就是透過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使資源的消耗量降至最低、廢棄物等汙染量減至最少的一種學校改造計畫,目的在促使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概念發展綠色學校是地球永續發展的一環,從1970年代開始,由於地球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聯合國開始展開地球環保運動,並在1992年6月於巴西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議」之後,全面推動全球環境保護運動。1996年在伊朗伊斯坦堡舉行的「第二屆人類居所會議」,強調都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1998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的「綠色建築挑戰國際會議」...
|
長期記憶策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類別3 提取和編碼方式4 遺忘的原因5 形成長期記憶的方法 定義長期記憶是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它與工作記憶以及短期記憶不同,後二者只保持幾秒到幾小時。生物學上來講,短期記憶是神經連接的暫時性強化,生理上的結構是反響回路(reverberatory circuit),而通過鞏固後、可變為長期記憶。 類別根據Tulving的多重記憶系統理論,長期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外顯記憶又可以分為程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陳述性記憶包括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程式性記憶:關於如何做一件事情的記憶。陳述性記憶:關於一些具體的事情和情形的記憶。語義記憶:關於世界的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情景記...
|
倫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倫理學(ethics)倫理學也叫做道德哲學,是以人類道德行為的規範為研究對象。倫理學是規範科學(normative science)的一種。所謂規範科學與實證科學(positive science)相對,它是以價值或規範為研究對象,探討的問題都屬於「應然」的問題,還包含了邏輯(logic)與美學(facts)或現象為研究對象,提出的問題都屬「實然」(what is?)問題。典型的實證科學是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它注重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並借重實驗的方法獲得證明,在方法和態度上要求量化和精準,也稱為精準科學。廣義的科學是指任何有組織、有系統、講求方法的學問,而倫理學或規範科學...
|
學習過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在認知學習過程與教學設計相統一的研究探索中,梅里爾的貢獻也是相當獨特的。梅里爾的「成分呈現論」是在加涅的學習條件論基礎上對微觀策略的具體化,在此基礎上又向「成分設計論」(componentdesign theory )過渡,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逐漸著手「教學交易論」的研究與開發工作,被譽為是第二代教學設計理論的主導性研究之一。 內容說明梅里爾在20世紀90年代初與加涅的長篇學術談話中對認知學習過程提出的一個模型及其相應的教學基本原理,他的觀點實際上是對加涅學習條件理論的進一步深化,與建構主義的教學...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