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21.8777 ms
共 9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案例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目錄1 定義2 強調重點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根據不同專業教育的學者應用案例教學,依據教學材料、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等特色加以分類,歸納出定義為:案例教學法是指藉由案例作為師生互動核心的教學方法。詳言之,案例教學法指藉由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透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習者了解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並培養學習者高層次能力的教學方法。 強調重點1.藉由案例作為教學材料藉何教學主題案例教學法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藉由案例作為教學材料,一方面結合課程目標和教學主題,另一方面則作為討論等師生互動的核心。因此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案例的內容必須語...
|
價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理論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價值論的前提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在哲學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常會探討到”價值”的問題,此處所言之價值並沒有實際的數字,不等同於所謂的價格,他只探究所謂的相對價值,也就是哪個比較高,也就是在一不同的位置上,每個人所擁有的哲學思維是不盡相同的,他們會對其所需之作法取其相對價值,不能同一而論。 定義現今價值理論所探討的範疇包含,美學、邏輯學、倫理學三者,其中這三者又被稱為規範學科,與真、善、美三者作價值上的對應,邏輯求真,希望能夠知道其中之真假;倫理學求善,評論道德價值的善惡;美學求美,為的是在藝術還有評判美的價值上能有所依據,因此價值論跟規範學是可以畫上等號的。...
|
精緻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緻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目錄1 定義2 發展3 我國發展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有效運用科技、掌握教育過程,以達到「追求卓越,提升品質」的教育目標。 發展精緻這個概念源自於1980年代的「追求卓越」運動,在追求卓越的理念之下,不論在工商業界或教育領域,展開追求更美好、更完美的運動。如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國家卓越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哈佛大學教授萊富(S. L. Lightfoot)在1987年5月份的《哈佛教育評論》(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
螺旋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piral Curriculum螺旋式課程是根據某個學科的「概念結構」,配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課程發展與設計。螺旋式課程組織的方式,根據布魯納(J.S. Bruner)的教育理論而設計的〔人的研究〕(MACOS)最具代表性,合乎課程組織的繼續性(continuity)和順序性(sequence)等規準。就課程組織的順序性而言,學生首先學會探究比較單純的生命型態如鮭魚和海鷗,並循序漸進探究更複雜的生命型態如狒狒與愛斯基摩人。就課程組織的繼續性而言,螺旋式課程提供一套具有邏輯先後順序的概念組合,並讓學生在一至兩年間學習探究一套逐漸加深加廣的複雜概念實例,如生...
|
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naturalistic inquiry)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是建立在現象學、解釋學、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及符號互動論等理論之基礎上。自然式探究模式認為,科學探究的方法僅僅是人類許多種求知方法中的一種,如果以為這是探究人類社會現象的唯一方法,那就大錯特錯了。自然式探究不主張採用固定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所以,嚴格地說來,它不是一種評價模式,而是一種研究方法論。在評價中,自然式探究具有這樣一些主要特徵:第一,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而不是通過人為方式操縱變數來形成所要檢驗的情境。第二,注重定性的研究方法,而不是量化的方法。第三,注重從事實歸納中獲取理論,而不是由理論演...
|
平衡計分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係以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構面,平衡地評估組織的績效,連結目的、評量、目標及行動的系統,轉化成可行方案的一種策略管理工具。目錄1 起源2 介紹2.1 一、財務構面2.2 二、顧客構面2.3 三、內部流程構面2.4 四、學習與成長構面3 用途:4 參考書目:5 中英文關鍵字 起源事由柯普朗(R. Kaplan)及諾頓(D. Notton)於1992年共同發展出來的策略性績效管理工具。「無法評量就無法管理」,這就是平衡計分卡理論背後的哲學,主要功能在使企業認清使命和策略,並將量化指標和企業活動相連接,是企業從口號轉化為實際的行...
|
教育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領導(Educational Leadership)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現代管理學發軔於20世紀之初,歷來學者對於「領導」一詞之定義雖是汗牛充棟,但卻呈現眾說紛紜的現象。由於學派與走向不同,各家定義領導的重點即有所差異。例如Stogdill(1948)即將領導定義為是「完成目標而影響群體活動的能力」。其中標舉組織目標的達成,頗具古典行政理論強調效能之色彩。此外,將領導視為是「能力」,也有特質領導理論之影子。Hersey and Blanchard(1977)則將領導視為是「組織之管理者衡酌各種情境因素如資訊差距、權力差距、與部屬成熟度後,所採取之行為方式」,...
|
馴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將動植物培育成家畜或栽培作物的過程。為使其適應新環境,時時選種,使其逐漸達到人類的需求。[例]農業專家引進許多新品種的農作物,待一段時間馴化之後再予以推廣。
|
同僚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僚模式(Collegial Model)同僚模式,可說起源於參與管理理論,依Carey的看法,認為參與管理是一種諮商式的監督(consulting supervision)的過程,在此一過程中,對於有關部屬福利,或利益之事項,由部屬和上司共同來探討。巴瑞基層以三個不同的主題來探討這個模式:(1)第一個主題是學術上的決定應由學術界的成員享有充分參與的機會。密雷特特別指出:「我不相信層級組織的概念是學院或大學裡人際關係的實際表徵。協調的成功不是經由個人或團體的上層或下層結構,而是經由共識的動力所使然。」此種團體組織的概念孕育出同僚模式的誕生。(2)第二個主題是有關學校教員的專業權威,依帕森斯的看...
|
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改變技術2 行為改變技術具有下列特性: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一詞最早出現在Watson一九六二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上,並於一九六五年使見諸於Ulmann和Krasner兩人合編的《行為改變技術的個案研究》(Case Studies in Behavior Modification)專書上;它是一種客觀而系統介入行為問題的方法,此種方法主要應用得自於實驗室和應用情境中,對動物和人類行為介入的實驗研究結果,發展出來的行為處理原理與技術,由行為專家(Behavior specialists)於自然(例如:家庭、學校)或特殊化的訓練情境中,介入客觀界定而可測量...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