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0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類學的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學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人的需要層次研究:人的生活有各種需要,這種需要有用德國教育人類學家布爾諾(Otto Friedrich Bollnow)所說的人需要住在安全的房子的情形一樣。人的需要必須獲得滿足,才能紓解人的需要;這是最底的一個層次,也是基本的層次的研究,旨在探討人類滿足需要的方式。2.人的成熟層次研究:人對於緊張(需要所造成的)的紓解,則需有成熟的能力,也就是說,人成熟以後,才能處理其本身的事情。一個人是否成熟,可以從現象去了解。德國人類學家羅赫(Werner Loch)認為要了解人是否成熟,可以採用問題詰問法,反覆詰問,讓受詢問者找尋答案,然後判定其成熟的...
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種預測方法,由個人的親身經驗,類推其他相似事件的發展方向、結果或一些規則。
人類學的實地工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學的研究分為兩方面:一為理論的研究,如歐陸國家,承襲希臘時代的傳統,對人的理論進行研究;一為實際的研究,例如英美國家,創出海洋國家的冒險精神,對人的生活與文化進行研究。後者的研究方法,就是人類學的實地工作。
  人類學的實地工作,偏重於「人種誌」(ethnography),其研究方法是:參與觀察、七述與描述。人類學家到達實地(或現場)時,憑其既有的經驗或專門知識,對實際的情況作觀察,並予描述。可能時,會將出土的文物帶回研究室作比對,或以科學儀器作分析;如無法帶走,則拍下記錄片,作七述或描述,以為存證。
  這種研究的方式,是一種實地研究的方式,有助於人們了解早期人類...
青年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青年人類學的建立最有貢獻的是奧國的教育家丹尼爾特(Karl Dienelt)。其認為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的〔青年期心理學〕(Psychologie des Jugendalters)一書,於一九二四年出版時,帶來極大的轟動,引起教育學者努力對青年進行研究。丹尼爾特亦受影響而進行青年人類學研究。
  青年人類學是以青年研究為基礎,而青年研究的重點在於:
  1.青年的教育條件:安置在有教育目的、具備教育方法的社會的情境裡,使青年人能受學習的刺激,透過社會關係,從事有意義的活動。
  2.發展與適應並重:發...
人類學宣言十八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人類學家克婁伯(Alfred Louis Kroeber, 1876~1960)提出他著名的人類學理論「宣言十八條」:
1.歷史的目的在於知曉社會事實對文明全體的關係。2.歷史所研究的材料不是人,而是人的工作。3.文明雖由人類所帶來,並因人類而存在,但卻自成一體,其性質與生命不同。4.歷史學家應知道人有某種心理構造,但不用來解決社會問題或現象。5.真正的本能存在於社會現象裡面及起源,但不能由歷史研究。6.人格或個人除用為例證外,無歷史的價值。7.地理或物質環境是文明所利用的材料,而不是形成或解釋文明的要素。8.歷史學家應主張所有的人種都絕對的同等或同為文明的負荷者。9.遺傳在...
以年齡為階段的教育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人類學家巴克(Irmgard Bock)在教育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很有貢獻。她提出了「以年齡為階段的教育人類學」的理論,認為應依據人的年齡階段,也就是發展階段,來探討人的教育。
  她將人的年齡分成四個階段,即兒童、青年、成人、老年,其教育的重點如下:
1.兒童階段:探討今天的兒童所處的地位、兒童的本質、教育的需要性與可能性、兒童與成人及同儕的關係、兒童與環境的接觸、兒童的自我活動、兒童的空間與時間觀念、兒童身體的發展、反應與認同的基礎、兒童的道德與宗教等。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概念為兒童具有被影響的可能性。2.青年階段:探討今天青年的文化(如次級文化)、認同的發現、青年與團...
人類學還原的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學還原的原則」的研究,可以分為兩方面:  
1.從客觀文化與人的關係去研究:即從兩者的交互關係去了解,可以了解人的本質,例如從一件藝術品去了解,不但可以觀察該件藝術品創作的實際,而且也可以了解人,即創作者,了解他內在的需要,了解他的生活,尤其是要了解所要實現和完成之既定的功能。2.從人本身的工作去了解:這種了解也是一種良好的方法,即在客觀文化的範圍內,去吸收各種有關人的知識,例如從人的動機的基本結構,或人的興趣做為出發點去進行研究。這種研究的方法就符應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所認為的「不確定本質」(nicht festgeste...
哲學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人類學理論的建立,德國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最有貢獻。他的主要著作〔人在宇宙中的地位〕(Die Strellung des Menschen im Kosmos, 1928)一書,奠定哲學人類學的理論基礎。
  哲學人類學在提出「人的圖像」(Bild des Menschen, image of man),使教育的目的按照「人的圖像」去完成。因此哲學人類學的概念就是人的理論的一種,不但具有廣泛的意義,而且在思想裡隱藏有現成的「人的圖像」。理想的「人的圖像」是健康的、發展的、有能力的、社會適應的人。具備這些條件,可以說是完美的人。這些條件的形成,一方面是人本身所獲...
兒童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兒童人類學的建立最有貢獻的是荷蘭的教育家朗格威爾(Martinus Jan Langeveld)。
  他的兒童人類學方面的中心思想為:人的本質必須受教育才能改變,在發展的過程中,兒童以其自動的生理生長本質為基礎,慢慢地發展成人,而兒童的本質決定了成人本質的形式。人類學為教育學的一部分。同樣地,教育人類學也有教育學的一部分。教育人類學在探討人的本質的改變的問題,而人的本質的改變是因為有可塑性;同時,教育人類學也在強調教育目的的限定與把握,教育目的包括:人格的陶冶、真正的人的培養等。以上特別強調的是以本身的改變解釋,及人的改變的可能性,教育的意義是:人為可教育之人。
...
心理人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人類學的理論認為每一個人是「可教育之人」,所研究的內容包括:(1)人性的研究,從教育的需要性與可能性去研究,(2)社會生活的內涵與規範精神的意義與教育的喚醒力量,(3)對於人的改變在取向方面之直接與間接的作用的研究。
  心理人類學對於人的科學的研究採用三個觀點:(1)體驗的觀點,(2)行為的觀點,(3)工作的觀點。
  就一般情形而言,心理學的發展常常有新的原則發展出來,對於人的能力的分析與認識有幫助。心理學對於「人格理論」的探討十分重視,而「人格理論」的探討也成為心理人類學重要的任務之一。
  心理人類學研究的取向為:
  
 ...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