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6.60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廣體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心胸開闊沒有煩惱,體貌自然舒泰。語出《禮記.大學》。[例]他存養心性數十年,心廣體胖,德業日隆。
野心勃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野心」,山野中野獸之心。比喻心性放縱,難以制服。語出《左傳.宣公四年》。「勃勃」,旺盛的樣子。語出《淮南子.時則》。「野心勃勃」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
方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心。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明.高濂《玉簪記》第一六齣:「你是個慈悲方寸,望恕卻少年心性,少年心性。」也作「方寸地」。
顛撲不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後人常以「程朱學派」稱之。典源摘自朱熹寫給張欽夫的書信,內容提到關於心性方面的修養工夫:若要導正心性,則必須循著致知、誠意的次序,從中下功夫,才能達到「心無時不虛」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則動靜如一,不偏於任何一處。程顥也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從身體力行中體會並且得到樂趣,到達此一境界後,就不必害怕無法把持心性。朱熹贊同程顥所言,認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破綻、缺點的真理。典源又見《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內容則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
弄巧反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弄巧成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痞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良心性。如:「耍痞子」。
亞理士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柏拉圖而來,但多加以修正,一再印證亞里士多德曾言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以下主要介紹亞里士多德之心性三分說與四因說。 基本理論心性三分說柏拉圖以心理學的立場提出他的心性三分說,亞里士多德則用自然科學的觀點解析人性的三種成分:營養或植物性(the nutritive or vegetative soul):具同化、生殖、消化、排泄及營養等功能,此為植物界的共有現象,是生命之...
改頭換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寒山〈詩〉其二一二(據《全唐詩.卷八○六.寒山》引)可畏輪迴苦,往復似翻塵。蟻巡環未息,六道1>亂紛紛。改頭換面孔,不離舊時人。速了黑暗獄,無令心性昏。 〔注解〕 (1) 六道:佛教用語。指眾生輪迴的六個路途: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野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山野中野獸之心。比喻凶暴、放縱難以馴服的心性。《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西遊記》第四三回:「這妖精已是降了,卻只是野心不定,等我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方纔收法。」後多指對名利、權勢的非分用心。《淮南子.主術》:「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孽海花》第二八回:「你想他們各具天才,各懷野心,幾畝祖傳下來的薄田,那個放在眼裡?」
不管三七二十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顧一切,不論是非情由。《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賈婆不管三七二十一,和張婆兩個,你一推,我一㩳,㩳他出了大門。」《二刻拍案驚奇》卷七:「老媽們心性,見了一百千,算來不虧了本,隨他女兒短長也不在他心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歡歡喜喜自出去了。」也作「不管三七廿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