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4.82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亂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迷失心性,做出反常的行為。如:「喝多了酒會讓人亂性,所以一定要有所節制。」
愚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愚昧無知而妄為。亦指愚蠢冥頑的人。《明史.卷三三一.西域傳三.烏斯藏大寶法王傳》:「藉以化導愚頑,鎮撫荒服。」《西遊記》第二三回:「那獃子雖是心性愚頑,卻只是一味懞直。」
崇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尊崇信仰。《明史.卷三二○.外國傳一.朝鮮傳》:「東海波臣,惟知崇信釋氏,他未遑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原來徽州人心性儉嗇,卻肯好勝喜名,又崇信佛事。」
潑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凶悍不講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這妮子昨日說了他幾句,就待告訴他爺娘去,恁般心性潑剌。」
百丈懷海禪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效而創立書院,元明清三朝,更以書院為鄉學,充作養士之所,皆師之賜。  懷海禪學的主要特點,是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繫縛,就和諸佛無異。有一著名語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顯示心性本自寂照與隨事即用顯體的禪宗心要,較馬祖道一所說更為具體。其修行法門,就是根據這個思想,他說︰「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
明心見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明心性的本源。《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紀三》:「明心見性,佛教為深;修身治國,儒道為切。」《西遊記》第一一回:「陛下明心見性,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這喚做『六道輪迴』。」
不安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盡守自己應盡的義務與本分。《紅樓夢》第五八回:「因文官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勢凌下,或揀衣挑食,或口角鋒芒,大概不安分守理者多,因此眾婆子無不含怨,只是口中不敢與他們分證。」《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這都是報館的妖言惑眾,有些不安分的愚民,只道當真可以做得,想出那種歪念頭,弄到後來身命不保。」
風移俗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變風易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移風易俗」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樂記〉是古代流傳下來最早記錄音樂理論的文章。這篇文章談到音樂的產生及其作用,大意是: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感時,就會發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就進而產生音樂;所以古代聖王都十分注重對人心會產生影響的事物,並且主張用「禮義」來導正人民的行為,以「音樂」來調和人民的心性。音樂之中,又以和善純正的音樂,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移風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俗。
本來面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指人固有的心性、本分。《五燈會元.卷二.蒙山道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